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吗?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兴这么干的嘛!你我真有些失望。”

    “”慕蓉支说不出话来,眼圈有些红了。她内心深处,也很不愿意做这种事啊!

    昌秀从来没有见程旭干过这种事。程旭从上海探亲回来,袁昌秀特别留神他到不到姚银章家去,没有,他没有去!

    德光大伯请他买的育种书,他买来了。德光大伯没请他带药,他主动带来了。袁昌秀请他买的一朵塑料花,他也带来了。除了这些之外,就是几小瓶他自己备用的伤风感冒药和蛇药。袁昌秀故意问他:

    “大家从上海回来,都给姚银章‘烧香’送礼,你为什么不去?”

    “我为什么要去!”不易生气的程旭这时候突然沉着脸说:“他是庙里的菩萨吗?是旧社会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吗?必须人人送礼,岂有此理!”

    昌秀板着脸说:“你是个憨包!”

    “是啊,是憨包。”

    正是因为这样,袁昌秀也特别尊重程旭。她愿意帮助他洗衣服、补衣服,愿意向他请教问题,愿意在园子里掏些新鲜菜蔬给他,也愿意从坛坛里抓一碗酸菜、泡豇豆给他就早饭。事虽小,礼虽轻,可也表明了昌秀鲜明的爱憎。

    当听清程旭要被逮捕的话时,昌秀惊得站住了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黑漆漆的寨路,啥也看不见。雨后的风,带着一股宜人的湿润味儿吹过来,昌秀竟觉得有点冷。直到渗透草帽的一滴雨水,滴进她的脖子里,她才清醒过来。

    她一再问自己:“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平时,她总是对慕蓉支说,她能完全听懂上海话了,至少能把意思全部复述出来。可现在,她不敢相信自己了。因为她确信,程旭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人抓走的。

    她决定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打听清楚。她侥幸地想,这些上海青年,聚在一起爱讲笑话,开玩笑,也许,那是他们打趣时说的呢!这些人,不是常拿程旭来取笑吗。

    袁昌秀不急着回家了。转了一个方向,她朝大祠堂集体户走去。刚才那些知青好像说过,慕蓉支也出去了。这么黑的天,她不在集体户,就是找我去耍,不会走第二家的。

    袁昌秀走到集体户门外,听到灶屋里一片议论声,心知他们都还没睡,便放开嗓门叫起来。

    慕蓉支听到袁昌秀叫她,欣喜她这一叫给自己解了围,急忙在灶屋知青们众目睽睽之下跑出了大祠堂。

    到了门外,袁昌秀一把拉住她,就往僻静处走。

    “昌秀,有什么事儿?”慕蓉支开始奇怪了,袁昌秀这么神秘干啥?

    “小慕”昌秀急促地说:“刚才,我在寨路上听你们那些男知青说,有人要逮捕程旭,是真的吗?”

    慕蓉支的手抖动起来,她愁嘁嘁地说:“是、是真的,不过,你”“哎呀,那可怎么办呀?是谁要抓他?他犯了什么罪?他知道不知道?”昌秀不等慕蓉支讲完,一迭连声地追问起来。

    “你轻声点。”慕蓉支忧心忡忡地说。随后,便轻声细语地把事情的原委讲了一遍。

    “那,那可怎么是好啊?”昌秀惘然地说:“小慕,你想过没有?”

    慕蓉支悒郁不安地说:“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唉!”昌秀跺了跺脚,焦急地说:“既然是人家要害他,为啥不躲一躲,这个大憨包。”

    慕蓉支没有回答,泪水又顺着她的脸颊淌下来,不由自主地抽泣着。

    昌秀听到她的哭泣声,眨了眨眼,惊异地瞅了瞅她,说:

    “你哭啥哟,哭没得用啊!走,找我爹去,想想办法!”

    说着,不容慕蓉支讲什么,拉起她的手就往自己屋头跑。

    袁明新正坐在堂屋里,眼巴巴地等着昌秀回家来。他等得有点焦急了,给砖瓦盖草帘子,要得了多少时间?一向做事利索的幺女儿,怎么还没回家来,雨都停了好一阵了。

    他敲落了三尺长的烟杆上的烟灰,准备起身出门去看看女儿,昌秀拉着满脸愁容的慕蓉支,走进堂屋来了。

    袁明新见小慕哭兮兮的,以为是集体户里知识青年之间闹了架,小慕受了委屈,昌秀拉她来劝慰一番呢。他一边拉出一条板凳来,一边关切地问:

    “小慕,你和哪个闹架了?”

    “爹,出事啦!”袁昌秀把小慕推到板凳上坐下,急不可待地瞪着眼睛说:“公安局要抓程旭”

    “啊!”袁明新大伯惊得浑身抖了抖,手中那根三尺长的烟杆“笃”一声落在堂屋地上。“是咋个回事?”

    袁昌秀和慕蓉支愁容满面地你一言我一语,把公社传来的消息,以及程旭对这件事的态度,简单说了一遍。

    明新大伯听两个姑娘这么一说,神情慢慢镇定下来。他拾起长烟杆,坐在板凳上,嘴咬着没有裹上叶子烟的烟嘴“巴哒巴哒”空抽了一阵,好半天才思索着说:

    “这事儿,有点搅呢!”

    “爹,你快拿个主意吧,光评论有啥用?拿出管用的法子来呀!”

    “管用的法子?”明新大伯重复着,喃喃地说:“事情连带得广,想想,我要好好想想”

    两个姑娘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任何人插手进来,都要担风险的。她们双双拉着手,在板凳上肩挨肩坐下来,四只眼睛期待地望着袁明新大伯。

    明新大伯今年近六十岁了,前四十年的岁月,他过的都是苦日子。十二岁开始做田,挑粪、铲护田埂、打田、栽秧、薅草、挞谷,一个小娃娃呀,一年到头,守着从地主家佃来的几亩水田,没日没夜地干。为了养活挖煤烧炭时压断了腿的父亲,为了给妈分担一点愁苦,他的眼睛,只看到租来的那几亩田。谁知道,连做了四年,年年的收成只够交租和留种,割回家来的,只有几大捆谷草。袁明新这才知道,韩家寨地区的高寒水田,根本无法在产量上夺丰收。怪不得俗话说:宁栽十天黄秧,不种一夜冷田。无霜期短促,你下再大的劲儿,花再多的力气,寒霜一降,冷水一浸,结的不是黑壳壳谷,便是秕谷,能打几斤粮食?地主的租子一两不少,劳碌一年,自家吃什么呀?那不是给人白干嘛!一气之下,袁明新大伯在十六岁上,退了佃租,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在韩家寨做田了!他东拼西借,凑了一笔盘缠,出外学手艺去了。

    三年之后,有志气的明新,学会了两门手艺回到了韩家寨。一门手艺是在青杠坡上观察煤脉,另一门手艺便是做砖做瓦烧窑子。明新大伯有了这两门手艺,满怀信心地回到韩家寨来,实指望能养活父母,过个粗茶淡饭的穷苦日子了。哪晓得,煤脉是被他一眼认准了,可挖煤老二挖出的煤,不是被山主霸了去,便是给地主包下了。在那直不起腰来的煤洞里,穷哥子们照旧要给塌方压死,给料想不到的水仓淹死,给瓦斯毒死。一件件的惨事,使得明新大伯闭紧了双眼,再也不敢去给穷哥子们看煤脉了。做瓦打砖烧窑子这门手艺,总能勉强糊口吧,累日累夜,饭是有的吃了。可经明新大伯的手,烧出了不知几百窑砖,通通给远远近近的地主、富农和镇子上的老板拖去了。他家屋头,盖得还是茅草房,砌的还是泥巴墙。

    解放之后,明新大伯的这两门手艺,才算是真正派上用场了。二十年来,韩家寨大队的社员,一家一家修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每幢房屋的砖瓦,都是经他的手烧出来的呀!他不但是砖瓦场的老师傅,还是大队煤场的顾问。经他认准的煤脉,架上厢枕木,确保不会坍塌了,往里一挖,准出好煤。韩家寨大队的块块煤,烧起火来无烟无味,远近闻名,连有些有名的大工厂,都想要韩家寨煤场的煤,想开大卡车来买。无奈通韩家寨大队的路,只有一条马车道,卡车开不进来。工厂催着县里和公社、大队,快些修公路,社员们也一再地要求修通这条公路。嚷嚷有两三年了,只是因为没钱买炸药,没钱买钢钎、二锤、十字镐,没人组织队伍,还没动过手。

    应该说,袁明新大伯烧窑、观煤脉,活路够忙的了,生产队里把他看作副业上的台柱,他要躺倒了不干,砖瓦窑无法烧,煤场开不了工,韩家寨的两大副业,都只能停工熄火啰!正因为这,队里从来也没叫他下田上坡干农活。可明新大伯一直忘不了小时候佃租地主的水田时受的气。地主早已打倒了,但韩家寨的粮食产量,总是上不去,年年要吃回销粮,摘不了穷帽子。“四清”之后,听说韩德光下决心提高水稻产量,要育良种,明新大伯满心支持,硬是抽出时间来帮韩德光当下手。“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姚银章上了台,韩德光挨了批,明新大伯一肚皮都是气。他愤愤不平地去责问造反当官的姚银章:

    “育良种有啥错?你要这么整人?”

    “大伯,这可不是我的主意,这是上头的意思。”姚银章晓得袁明新是整个大队副业上的台柱,自己要用零花钱,少不了也要到砖瓦场、煤场的出纳那儿去借支。再说这个人是一般社员,没有必要整倒他,对他也就客气一点。每次他来责问,姚银章总像买点他的面子似的迁就他,说:“现在的形势是这样啊!”韩德光被整得死去活来,没人敢搭理他,气得明新大伯也闷闷不乐。上海知识青年到了韩家寨,姚银章向全大队的知识青年介绍情况时,把韩德光也像地主富农一样,作为牛鬼蛇神向他们介绍了。这些远方来的小青年,懂个啥呀!他们只晓得和牛鬼蛇神划清界限,还能去和德光说话?德光被姚银章整臭了!明新大伯担忧地想。

    嗨,出乎袁明新意料之外,偏偏出了个程旭不信邪,他就是和韩德光亲热,还再次提出来,要育良种。在这个黑云盖住头的时候,他敢于这么说,就叫袁明新对他另眼看待。

    这小伙子,还真有股劲,不是那种一朝热,一朝冷的小青年,三年来,他天天都保持着最初那股劲儿。明新大伯由惊讶到信任、由信任到钦佩,认定有这小伙子的聪明才智和那股钻劲,良种准能育出来。

    德光不便出面,好些事儿,是袁明新和程旭合着干。三年来,袁明新开始了解、熟悉这远方大城市里来的青年人了!他一点也不像陈家勤那风流小伙,说出来的话,和报纸上差不离,尽朝着大伙儿读书一样念,也不觉得腻味人。程旭这个人,说话不多,一是一,二是二,懂便懂,不懂就问。光是袁明新带着他,不知走过远近村寨多少老农的家,向人家打听天时、地利、水情、种子情况。开初,他山区话说不好,咬音不准,从来没离开过本乡本土的老农听不懂他的话,他就使劲学。他随身那个小本本上,也不知记了多少条农谚。

    功夫不负有心人哪!通过三年来的摸索、试验、对比、鉴别,他们总算选出了两种各具不同优点的良种“七月黄”和“珍珠矮”今天刚刚开始授粉,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新品种成熟,明年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呢!明新大伯心里说不出地喜悦。哪里会想到,晴天里打雷,公安局要逮捕程旭了!

    “爹,你想出办法来没有啊?”昌秀忍不住这种难耐的沉默,惴惴不安地追问道。

    袁明新瞥了女儿一眼,纳闷地说:“要找运输队、建筑队、供销社、老农、挖煤老二,我还有些办法。这事儿,要找公社主要干部打听打听,是咋个回事?我还没那么大的面子呢!”

    “那、那你说怎么办呢?”昌秀逼着自己的父亲。

    慕蓉支也泪汪汪地说:“最好给公社干部解释解释”

    “只有找德光去!”袁明新“呼”地一下从板凳上站起来,拿定了主意说:“德光原先是大队长,和公社干部人头熟。我听说,前几年被打倒的公社书记伍国祥,现在又当上公社主任了。这人和德光最熟,只有让德光去找他问问,看是怎么回事了!”

    “走,我和你一路到德光大伯家去。”昌秀跳起来说。

    “我也去,”慕蓉支也要求道:“我和你们一道去!”

    袁明新为难地瞅了瞅两个姑娘,迟疑了一下,说:“德光是遭监视的,你们去,怕”

    “爹,怕个啥哟,都快半夜了,还有谁看见。”

    袁明新又瞧了瞧慕蓉支,说:“小慕,已经半夜了,你一个姑娘家,早点休息去吧!”

    慕蓉支急了:“明新大伯,你、你让我去吧!”

    “爹,让她去吧。她是程旭的”昌秀不便说下去,使劲搡了搡父亲。

    袁明新顿时醒悟过来,他点点头,说:“那就一齐去吧,三个人一路,脚步放轻些”

    他们仨,走出院坝,顺着寨路,朝东头德光大伯家走去。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