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一个行当,先要成为这个行当的专家。
兄弟俩为了做好药材这门生意,都买了好几本书,丰富自己的中药知识。
两个人都是工科出身,冷不丁学医学,还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着实费了不少的劲。还好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很多植物都熟悉,虽然不知道是药材,但现在一看立马就能记住是什么,也就学得更快一些。
“跑山”的农户采挖野生药材不分时节。
只要山上有,不管什么时候,掘地三尺都要给挖出来,挖出来了就能换钱。
药材的采挖是有季节要求的,农户不分时节的采挖使得有些药材销售的时候被检测含量不够。
以前兄弟俩也没在乎,以为是老家药材的品质本身就不好,看了书才知道是采挖的时节不对,原来当地的很多种药材品质都是上乘的。
品质的差异就是就是价格的差异,有时甚至能够差到一半多。
以白头翁和苍术为例,老家产的都是上好的。但由于采收时节不对,有的就含量不足,卖价降了一大截,这种局面短期内还没有办法改变。
农户只要采挖了能卖了换钱,哪还管什么时候采收含量高。这个农户不采,别的农户就给弄走了,反正是公共资源,谁采算谁的。
天光在熟悉每一种药材,怎么采集,怎么加工,怎么使用,这些知识储备对后面生产出高品质的药材都是有帮助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把药材的品质管控好了才能够有更大的市场。
随着国家这几年对中药材质量管理越来越严,各地的药材商要想适应,就必须把自己的产品质量先做好,以前产品质量差还能够想办法卖出去,现在这样的路子越来越窄。
以农残和重金属超标为例,以前有的不良企业还敢通过压价的方式收购,现在遇到这种情况直接退货,他们没有这个胆子。
产地趁鲜加工是国家新近出台的政策,兄弟俩做得正是这个事情。
整个流程,天光和天明不知道私下里各自模拟了多少遍,有时候也会交流某些流程是否有改进的空间,这很重要,是保证药材品质的关键,挑拣、清洗、切制、烘干、包装,这是很多种药材的加工流程,深深地印在了两个人的脑子里。
天光一直以为切制是烘干后面的工序。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他才把这两道工序的次序弄清楚。
两道工序的差异虽然在最终产品的质量上体现不明显,但在成本上的差异却是很大的,无论怎么测算,鲜切都比干切有更大的优势,而且专业书籍上就是要求这样的。之所以一直干切,还是因为很多药材产地不具备鲜切的条件造成的。
随着对中药材产业了解的越来越深入,天光越来越感受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他意识到,只有把这个责任履行好,才能够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利益。现在当地的市场,竞争是无序的,都各顾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科学的规划,这是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
老家所产药材野生资源丰富。
这几年因为当地农户无序采挖,每年的产出量都在下降,很多大货品种得不到休养生息,已经快被采绝了。
更为可惜的是,这样的品种,有的家种不成功,后面野生货找不到,家种货也没有,必然导致当地中药材市场的萧条。
天光不敢想这些。
如果老家这样的中药材大县真的走到了这一步,那就是全县的人,尤其是做药材的这些人的悲哀,坐吃山空,自食其果。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