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就算是吴国公都不行!
朱振笑呵呵的瞅着茹太素:“怎么,不信?要不要打个赌?”
茹太素响起刚刚输得彻彻底底的刘青山,脸色一僵,赶紧摇头道:“您是伯爷,您说什么就是什么,下官不赌。”朱振颇为失望,不悦道:“你说说哪里有你这样的圣人门徒?不逛青楼,不去妓院,不敢歇斯底里的打架,不敢醉酒当街,不敢肆意打赌,简直是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面!若
是到了金陵,那些圣贤之后,保准没有一个看得起你的!不风流!不畅意!”
言罢,背着手钻进舱室里去了。
只留下茹太素气得咬牙……
合着我们读书人,我们圣人们读,就该飞鹰走马,就该醉酒炸街,就该狎妓赌博?
伯爷,您也忒看不起读书人了。
朱振回到舱室,见到陈连正靠着墙壁打瞌睡,不由叹道:“你说说你这么大岁数,东跑西颠的图个啥?这一把老身子骨就老老实实待在金陵老家享清福得了,嫌命长啊?”
陈连睁开眼,苦笑一声,坐直身子说道:“还不尽的儿女债啊……”
“哎呦?这是有故事啊,来来来,您老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本伯开心开心……”朱振笑呵呵的做到陈连身边。
陈连闻言气得眼睛都瞪圆了:“堂堂帝国伯爵,武勋表率,岂能如此无赖?”
朱振不以为意,亲自斟了两杯茶,递给陈连一杯。
对于这个老爷子,他还是很有好感的。若是当真有何为难之事,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吝于帮一把手。
陈连自然也知道朱振既然愿意听他说说,就代表着愿意帮把手,心里感激,可是话到嘴边,却说道:“国公打算任用安丰余通海为淮安行省副平章政事,伯爷可有耳闻?”
说来也巧,朱振与武人的关系大多数极佳,但是也有不睦者,这位余通海,后世在金庸大大小说中留名的人物,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人物,跟他的关系却很差劲。
朱元璋本意便是让余通海去统帅淮安,谁料朱振忽然如皓月之光,笼罩大地,然朱元璋手下武将的功劳再其面前,都黯淡无光。朱振理所当然的挡了人家的进身之阶。
余通海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只要机会,一定要朱振好看。
朱元璋竟然这么着急掺沙子?
这是看出来常遇春被自己同化了,所以找个关系相对敌对的啊!
这朱元璋确实有点小器了。
朱振皱眉道:“本伯未曾听闻这等消息?”
若是当真有此事传出,自己不应该一点风声都未收到,难道自己的消息来源还不如陈连这个工房的话事人?
陈连说道:“外界大概尚不知晓,但是工房衙门里头知晓此事的人却不少。因为最近这位大人,往工房跑,了解战船和水上武器性能最为上心。”
朱振有些郁闷。
虽然这消息真假尚且不知,可若是真的……让余通海给自己当副手?
吴国公您还真敢想。
先不说余通海是否认识自己手下跑腿的小徒弟张无忌,单说余通海现在在应天一脉的身份和地位,就不是朱振可以比拟的。
余通海,祖上是濠州人,与赵普胜、廖永安在巢湖结寨自保,有水军千艘,在朱元璋最缺海军的时候,率军来投,可谓是实打实的雪中送炭。
朱元璋在应天的时候,经常说的便是,吾得余通海,如得天佑。
而余通海在军中也不是吃老本的人物,自从入红巾军,便一改往日水贼的习性,治军严谨而且赏罚分明,对待士兵如同恩父一般关怀备至,士兵都纷纷愿意为他效死。
巢湖武将,余通海为首。
太湖之战,余通海大战马迹山,舣舟胥口。
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以大军压境,诸将遇退,朱元璋更是写来亲笔书信,事不可为,全军可退守三十里。
唯独余通海于军中疾呼,“诸君?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逃命?一旦逃命,我们的军备便为敌人侦查得知,不如趁着敌人对我们还不了解,迎头痛击。”
于是,众将尚未反应过来,余通海便率领水卒,身先士卒冲锋。
吕珍御兵有法,不知虚实的情况下,箭矢如玉,飞蝗如石,余通海有目中箭,三军惶恐不安,余通海却丝毫不退却,反而让亲兵穿上自己的战甲,继续冲锋。
亲兵战死二十一,而余通海的战甲一直在冲锋的前线。
红巾军将士士气如虹,吕珍亦为余通海的勇武所震撼,于是引兵缓缓退去。这才有了马迹山大捷。
可以说,余通海是军中实干派大佬。
这样一个人物,派给自己当做副手,这可不是仅仅限制朱振的手段,其中难免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要知道单凭表面的因素来看,朱振完全压制不住余通海!
一军主帅压制不住副手,那是多尴尬的一件事?
最主要的是,这将会对朱振的计划形成极大的掣肘,严重拖延他在海州的作为,例如连云港的建设,例如市舶司的筹建……
难道朱元璋对于开海通商有顾及?
亦或是,各方势力对于淮安这块肥肉蠢蠢欲动?
还是淮安的世家手眼通天,连余通海都能请动,使这位巢湖大佬,自动入局?朱振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一旦余通海来到海州,的确是一个大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