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的。比如除了不断渗透香港经济的命脉金融业之外,李轩对香港舆论的控制同样十分恐怖!正是通过亚视集团旗下的一台三刊亚视、《明报》、《信报》、《天天日报》,李轩和东方集团才能不断的就引导香港舆论的风潮,以代表香港民意的借口,游走在中英两国角力的钢丝绳上!
就像这次的土地指标,也只有李轩才有可能不动声色的调动起整个香港的舆论,来迫使中英两方同时让步。李嘉城有理由相信东方集团其实早已经设计好了整个计划,而之前钟思远在亚视上发声,很可能就是整个行动的开端。
李轩之所以向他开口说出这个提议,应该是希望香港地产界能够成为,配合他整个计划的一颗关键棋子。至于所谓的由自己出面来联合整个香港地产界,在李嘉诚看来只不过是看中了,长实集团已经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华资地产集团的地位而已!
李嘉城想到这里,眉宇间的皱纹无疑更深了,脑子里开始飞快的考虑这件事对自己和长实公司的利弊。别看东方集团没有涉足香港地产业,但实际上李轩对香港地产界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之前的从怡和集团手里抢夺置地公司一役,表面上看东方集团是当了一回活雷锋,出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但实际上许多隐含利益,并不是单单看表面就能够清楚的。在此之前,香港渣打和佳华银行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靠的是东方集团对新崛起的香港电子业的巨大影响力。
但实际上一直以来,与香港银行业关系最密切的其实是香港地产业。香港地价奇高,一个楼盘或者一栋写字楼的开发成本动辄上亿,地产公司不可能都用自有资金来运转,银行信贷才是支撑香港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八二年香港地产业崩盘后,最先被波及的就是银行业。多家银行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投入地产业的巨额信贷发生了坏账。
而李轩由于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进入地产业争食,所以东方集团与香港地产业的关系也就有些疏离,这从某种程度上其实阻碍了香港渣打和佳华银行的发展。而在收购置地公司的行动之后,整个香港地产圈为止震动。
先不说一起参与行动的霍家、许家、郭家、林家,立刻都成了东方集团的坚实盟友。李轩入手的大量股权在后续的减持中,其他几家为了筹集资金消化李轩释放出的这些股票,就几乎与整个香港地产圈都发生了交易。
香港地产圈说大还真不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前一刻还在为了竞标a地块而斗得你死我活,转过身就又可能因为b地块而组成联合财团。李轩主导的收购置地公司行动,虽没有让东方集团转型进军地产业,却也让东方集团深化了与香港地产圈的关系。其中受益最大的自然就是香港渣打和佳华银行,要知道从八四年之后,香港地产业就再次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当然,东方集团对香港地产圈的影响也绝不仅仅只是信贷融资的掌控上,实际上东方集团及其直接和间接关联方所所拥有的强大购买力,几乎影响到了香港的方方面面。
以沙田周边地区的地产业为例,因为东方研究院的香港研究中心坐落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隔壁,以至于几千名平均年薪超过20万港币的工程师,把安家的首选都瞄准了上班更近的沙田周边地区,而不是九龙和港岛的市中心。这直接导致了沙田地区的房价连年猛涨,已经快与市区的房价齐平!
由于内地去年的政-局动荡,使得香港出现了八四年之后最严重的信心危机,全港房价在几个月之内平均跌去了近三成。与中大隔海相望的马鞍山的一个海景楼盘,由于开发商现金流出现危机,被迫低价甩卖。但在全港楼市大跌的情况下,购房者寥寥无几。
结果不差钱的东方研究院工程师们,一星期内就组团吃下了两栋二十五层楼,共计150套的海景房。要知道这个海景楼盘全部都是超过1000呎的大户型,即使打折后每呎均价也需要1200港元。
而随后出手的东方研究院更是豪气,直接用3.3亿港币的现金,收购了剩余四栋共计300套的住宅楼,用以充当部分员工的新宿舍。而整个楼盘的名称,也直接被改为了东方之家。原本那个破产的地产商,转眼间就解除了危机,虽然没有赚钱,但至少逃过了一劫!
可以说就算李嘉城和长实集团不出头,李轩自己同样有能力把香港地产业组织起来为他所用!实际上以李嘉城一惯的经营风格,他更喜欢闷声发财,而不是去充当这种出位的领头人角色。
但他现在却不得不考虑,如果自己选择在一旁看戏,万一李轩的计划成功,那么长实公司很可能被排斥在香港地产业新一轮变局的游戏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