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和张爱华两口子拖着满身的疲惫回家,饭已近在外面吃过了,两个人问了问外出的见闻之后,张爱华看看表,说:“老林,要不咱们再出去转一转吧?”
林建国坐在沙发上动都不想动:“哎呀,在外面跑了一天了,你让我休息休息,明天还有事呢!”
张爱华气呼呼的打了他一下,说道:“你给我起来,一会要是那什么,该怎么办?你跟我出去走走,晚点再回来。”
林建国不干了,说:“咱们又不欠他什么,凭什么要躲出去?”
张爱华脸色很不甘心:“我也不愿意这样,你说的可倒是好听的,真来了你能这么硬气吗?你们家这些破事就是麻烦!”
林建国似乎理亏了,嘴里嘟囔着,声音也小了:“你嫁过来就是我们老林家的人,我们家的事,难道就不是你的事儿了?”
林俊竖着耳朵听了半天,听的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打什么哑谜,于是好奇的问道:“爸,妈,你们说什么呢?不明不白的,搞得跟特务接头似的。”
张爱华瞪了自己男人一眼,说道:“问你爸,这事我提都不想提!”
林建国假装没听见,继续盯着电视,被张爱华掐了一把之后,才揉着胳膊说:“这事你跟孩子说什么说?小俊,没什么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你一边玩去吧……”
张爱华见他推三阻四,索性也不指望他了,抱怨道:“哼,你这是没脸说,你不说我说!孩子大了,得让他们知道知道,分分好坏。”
说完又对林俊说:
“还不是你那个没见过几次的大伯,听说咱家有钱了,又跑来借钱,又是要给他儿子安排工作的,他也真好意思。儿子,你想啊,你长这么大这个当大伯的,对你有一点好吗?逢年过节的走动,还不是你姥姥这边的亲戚长辈们?咱家有困难了也指望不上他这做大哥的,现在倒厚着脸皮上门来了,早干嘛去了?”
原来如此,林俊总算是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了。那个颇为难缠的大伯,看来这几天上门来了,也难怪搅得的父母回家之后就兴致低迷。
林俊的奶奶今年有八十了,老人几乎目睹了一个世纪的变迁,养育了五个儿女,两男三女。
按年龄排行,老大是儿子,也就是林俊的大伯,中间是三个姑姑,最小的儿子,就是林俊的老爹林建国。
这兄弟两个年纪差了近三十岁,现在林俊估计大伯林建功也有六十多了。只是他年纪虽大,确实没有一个当老大该有的样子。
上辈子林俊跟奶奶的感情最好,父母忙于生计,林俊总是跟奶奶一起,所以懂事之后,没有少听老人讲起过去的磕磕绊绊。
后来渐渐长大之后,因为奶奶的赡养问题,几家闹的很不愉快,林俊在心里也暗暗记了下来,对这个见面不多的大伯,心中意见很大,印象极差。
老人从小父母双亡,给地主家干活,后来日-本人打过来了,就随着逃亡的人群到处迁徙。
就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了林俊的爷爷,两人在患难中结合,不久有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林俊的大伯。
在颠沛流离之中,这一家三口受尽了磨难,期间先后有了林俊的大姑和二姑。
只是当时日子太艰难,在挣扎求存的同时,还要躲避日-军的铁骑,这时的孩子是很难养活的。
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跟着受苦,眼睁睁看她饿死,所以就找了山区一户没有孩子的人家,送了人。
解放之后,安顿下来,这才辗转联系上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林俊的大姑。
林俊的二姑出生以后,也险些遭到跟她大姐同样的命运,只是再三犹豫之下,还是没舍得把亲骨肉再送出去,直到三女儿出生,已经建国了,在当时的新成立的人民政府的安排下,也有了一个安顿的小家。
在这之后,就是林俊父亲的出生。
老人言语之间对那时的遭遇十分感怀,当年父母早死,自己的生年都不知道,连正经的名字都没有来得及取,在地主家也只有一个“丫头”的称呼,解放以后,是政府户籍登记处的领导,给她起了一个名字。
人的年纪大了,就比较唠叨,总爱有事没事念叨一下过去的事情,这些陈年旧事,林俊听奶奶提起不下二十回,印象自然深刻无比。
小的时候听,没有太多的想法,大了以后,心思就复杂了起来。
当年那个跟父母一起乞讨、流浪,帮父母照看妹妹的大伯,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一个自私自利,六亲不认的人的?
当然这并不重要!林俊认为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这样的人是要敬而远之的。
只是张爱华性格要强,觉得她嫁到老林家当儿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