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向以享乐主义而闻名的曼尼亚人不同,奥登尼亚人的特性,就是脚踏实地。每当做一件事之前,他们都会为之做出详细的计划,列出诸多可行之处与缺点,以供人可以及时修改。这种按部就班的形式,虽然曾被外界嘲笑为“太过认真”,不过也因此,奥登尼亚人做起事来,确实能取得别人都没有的效果。这一点,是即使再讨厌奥登尼亚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的。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奥登尼亚入侵邻国,是因为他们的首相一心想对以前的历史雪耻而产生的念头。也有人因此而认为,入侵计划是奥军高层在短期内做出的选择,但其实只要看一看奥登尼亚人的性格就会知道,他们更擅长有把握的、长期的计划。也就是说,这种大规模的入侵,绝对不是一时兴之所致的结果,而是长久累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虽然在第一次神谕战争之后,奥登尼亚的国情跌入谷底,不过当时的军方根本不像样子,自然也不可能考虑入侵别国。奥军总参谋部的人,也只是在保卫国家的计划上多作思考。直到海因茨上台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虽然保卫国家的这个主旨不变,不过含义却延伸了更广。也是在这种“保卫国土”的思想下,奥登尼亚军的智囊才如此积极地发展出众多作战方案。现在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把那些弱小的邻国纳入了本国的保护范围而已,并不是像几个战胜国所说的那样,是赤裸裸的侵略。
由于已经确立了作战方案,所以奥登尼亚军也展开了有条不紊的训练和准备。在这方面,他们的效率简直可以说是全大陆第一。这一点,从奥登尼亚三军日夜加紧演练并且其配合程度日益提高就能看出。奥登尼亚军高层也已经确定使用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来作为不久之后入侵曼尼亚的主要方案。
对此,曼尼亚当然不是没有察觉,只是在当时,它毕竟是老牌大国,不仅人强马壮,而且其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之先进,比奥登尼亚有过之而无不及。曼尼亚的领导人和军方统帅深信,凭本国的军队,足以把奥登尼亚军挡在国门之外,让他们的计划难以得逞。这也的确是实情,因为当时曼尼亚的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奥登尼亚,部队装备先进,兵力充足,各方面也都胜于对方一筹。再加上曼尼亚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建筑起了高大的水泥墙防线,里头住着他们的精兵,如果奥登尼亚敢踏入这里一步,那么这些曼尼亚防线里的士兵肯定会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另一方面,曼尼亚也继续通过外交途径来说服这个野心勃勃的邻国。通过对翁波里尼亚总统的威胁和诱导,曼尼亚人劝说该国最好阻止奥登尼亚的行动,要不然,到时重复了第一次神谕战争时期的后果,恐怕连原本无事的翁波里尼亚也有可能会牵涉进去。曼尼亚方面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们继续站在奥登尼亚那边,而且不劝说他们取消这种军事侵略行动,那么日后待曼尼亚战胜敌人后,翁波里尼亚就算没有加入战争,也会被视为是奥登尼亚的帮凶而遭到惩罚。
面对大国的这种姿态,翁波里尼亚原本就左摇右摆的立场顿时变得更加为难。一方面,它接受了来自奥登尼亚的军事援助,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帮忙;可要是日后奥登尼亚又再像那次大战一样,那么到时作为他们的盟友,翁波里尼亚肯定也没有好日子过。为此,翁波里尼亚总统法尔洛专门派出了特使:该国外交部专员杰思罗(Jethro)——此人年纪虽轻,却是法尔洛的女婿——前来与奥登尼亚首相会面,希望他可以对国际形势“多多加以考虑”。
在会见对方时,卡尔·海因茨对此人委婉的言辞不置可否,他看得出来,这个盟友心意不定,只是因为奥登尼亚还有地方需要它,所以两国的关系暂时还算稳定。杰思罗虽说被人认为是法尔洛的女婿所以才能得到这样的荣升机会,不过光看他的口才,倒也确实舌灿莲花。
“首相阁下一直抱有极大的诚意,要与昂尼亚还有曼尼亚言和,这点众人皆知。不过可惜的是您的好意并不一定能得到对方的回应,为了应付那些国内难缠的选民们,他们的统治者只能选择对您作出强硬的姿态。我知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