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总的来说,要让施泰因挑起前线主力部队的指挥大梁,却是显而易见的。
此时,新任的南方集团军群副总司令也在虎山营内。这段期间,他与最高统帅部一起,共同制订了前线的反攻计划。其目的就是通过进攻路军防线上的突出部,来歼灭路军,从而达到瓦解其防线的最终目的。在作战会议室内,那个制作得十分精致的沙盘立体地图上,清楚地标识着奥军的控制地带,与路军的防线所在。可以看到,通过这段日子以来的反攻,奥军重夺了一些重要据点,像以图拉、达沃斯卡为主的姆岑斯克地区,就至少使奥军的前线向东延伸了近百公里。而路军的防线在后退的同时,却也保留了一些突出地带。在那个沙盘上看,那个突出的地方,犹如一只硕大的拳头,似乎正在向对面的奥军阵线挑衅。
“罗亭,是距离我军最近的敌军突出地带,不足二十公里。其地形以平原为主,周边虽然有山体,但海拔极低,对行军不会构成威胁。如果要想突破敌军的防线,那么以此突出部来作为突破口,可以说非常理想。”
奥登尼亚总参谋部部长索罗尔德款款说着,同时眼睛还要留神首相的神情。首相卡尔·海因茨站在大桌前,两只眼睛从沙盘上游移着。
“该突出部正面长约230公里,但观其底部,却只有不足80公里的宽度。因此路军一定会想方设法都要保住那狭窄的连接通路。而如今我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控制了其北面的斯维帕斯耶地带,再加上南方集团军群所控制的姆岑斯克地带,正好形成了其夹击之势。”
看到奥军的最近成果,首相不禁点了点头。虽然科斯佳洛夫没了,但并不代表战争就此终结。这时,站在首相身旁的施泰因向对方解释起自己的计划:鉴于罗亭突出部的地形与其中的路军兵力,他希望以南方集团军群分为南北两翼,对罗亭地区进行包围。这又是奥军最熟悉的钳形攻势,而如今这种攻势面对该敌方突出部可谓是对上了号。如果钳形攻势两翼的“钳子”,可以钳断罗亭突出部底部,那么就意味着该突出部的路军与领土,都将被奥军一口吞下。不知是凑巧还是别的缘故,在科斯佳洛夫,奥军也是被路军用同样的方法吃掉的。如今奥军再用此法来对付路军阵线上的“拳头”,不知内里是否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
“只要将罗亭地区纳入帝国战场上的版图,那么路德尼亚人的防线,也就等于被撕裂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首相的目光没有移动,而是直直地看向沙盘上那个在路军防线上鼓起来的类圆形突出问。路军当然是不打算放弃一寸土地,可是照这个突出部的位置来看,实在不利于他们防守。也许是看出了首相的忧虑,国防部部长利亚姆向他汇报:
“通过我军中央集团军群与南方集团军群合力,已经将该突出部两侧的敌军逼退。如果我军能够缩短战线,加强钳形攻势的两翼,那么路德尼亚人就算想救,也无法动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