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反而会将那些不满公孙瓒之人,推到冀州的对立面,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div class="contentadv"> 不过荀攸并非田丰、沮授之流,在劝谏之前会先揣摩君主心意,并不会直言劝谏惹得君主不悦。
如此,非但不能起到劝谏作用,甚至会引起君主的不满。
袁绍闻言,当即来了兴趣,问道:“公达有何良策?”
荀攸道:“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大失人心,刘虞旧部以及乌桓人,皆心生愤恨。”
“大将军可于筹备粮草之际,派遣能言善辩之人携带重礼以及朝廷所册封官职,挑唆他们引兵攻打公孙瓒。”
“二者交锋,无论孰胜孰负,等到分出结果以后,大将军都可率领麾下大军,以犁庭扫穴之势拿下幽州全境,坐收渔翁之利。”
袁绍闻言,不由大喜过望,道:“公达真吾之子房也!”
不得不说,荀攸这种谋士的确擅长把握人心。
他若在袁绍提出攻打公孙瓒的时候,直接出言反对,再说出挑唆刘虞旧部叛乱之事,必会引得袁绍不悦。
经过这么一加工,荀攸的计策就成了对袁绍起兵攻幽州的补充,并且还迎合了袁绍好大喜功的性格特点,直接画下了一个大饼,自然引得袁绍高兴不已。
却说公孙瓒击杀刘虞,得到整个幽州以后,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未曾想,公孙瓒的种种暴行,更是让刘虞旧部以及幽州百姓感受到了极大的落差,仇恨的种子也在心中生根发芽。
这一日。
刘虞帐下从事,渔阳人鲜于辅秘密召来自己的族弟鲜于银,道:“刘使君生前待吾等甚厚,却为公孙瓒那厮所杀。彼得幽州以后,不知体恤百姓,反而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
“吾欲联合使君旧部,召集州中兵马共讨公孙逆贼,为使君报仇雪恨,汝可愿助我?”
鲜于银闻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沉声道:“使君厚恩,哪怕粉身碎骨,舍此残躯,亦难相报,吾又岂会拒绝?”
鲜于辅闻言大喜,道:“除了我等以外,乌桓人亦受使君厚恩,且与公孙瓒有怨,这些年饱受公孙瓒屠杀、压迫。”
“只是迫于公孙瓒势力,麾下兵马骁勇善战,才不敢反抗。”
“燕人阎柔,深得乌桓、鲜卑人信任,吾等可共举其为乌桓司马,以图大事!”
兄弟二人正在商议起兵叛乱之际,忽有左右来报,言故人来访。
鲜于辅不知何人来访,却也不敢怠慢,急忙前去相见,待看清楚来人面容以后,不由脸色微变。
他拔剑在手,厉声喝道:“审配,汝怎么敢来吾营中!”
审配却是微微一笑,道:“吾领天子诏书而来,将军何故如此?”
鲜于辅闻言,不由眉头微皱,问道:“诏书何在?”
审配淡定自若的从怀中拿出诏书,递到了鲜于辅手中,正色道:“朝廷得知宗正刘幽州被公孙瓒所杀,压迫幽州百姓。知将军乃忠义之人,特封将军为护乌桓校尉,可于幽州召集人马,斩杀叛逆公孙瓒。”
“鲜于校尉若需要帮助,兵马、粮草尽可开口,朝廷必然鼎力相助。”
鲜于辅闻言,打开诏书看完里面的内容以后,不由目光闪动,继而行礼道:“多谢朝廷厚爱,某必不辱使命,斩公孙瓒为刘幽州报仇雪恨!”
鲜于辅对于袁绍还不怎么信任,因此并未提起粮草、兵马之事。
却说鲜于辅有了护乌桓校尉这个名头,做起事来更加名正言顺。
两兄弟前去拜访阎柔,泣道:“刘使君厚待幽州百姓,就连鲜卑、乌桓人亦受其厚恩。”
“今刘使君为公孙瓒所杀,幽州吏民以及使君旧部无不痛哭切齿。”
“公孙瓒自得幽州以来,更是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
“阎兄亦为幽州之民,应该对此感同身受,朝廷册封在下为护乌桓校尉,吾欲拜阎兄为乌桓司马,招收使君旧部,一统讨伐公孙瓒,为刘使君报仇雪恨,为幽州百姓伸冤。”
“不知阎兄可愿与吾共图大事?”
阎柔闻言,当即说道:“既是为刘使君报仇,某自当义无反顾。”
“某与乌桓、鲜卑人多有往来,鲜于校尉先去联络使君旧部,某自去联络鲜卑、乌桓人。”
鲜于辅闻言大喜,三人振臂一呼,对于乌桓人又诱之以利,很快就招到了胡汉兵马数万。
三人率众攻打渔阳郡,渔阳太守邹丹引兵出潞北,纵马上前,遥指鲜于辅等人,骂道:“反国逆贼,安敢犯吾边境?”
阎柔拍马而出,指着邹丹骂道:“鲜于将军乃朝廷亲封护乌桓校尉,汝不过公孙瓒帐下一伪郡守,也敢在此口出妄言?”
邹丹大怒,纵马上前,喝道:“休逞口舌之力,逆贼受死!”
阎柔丝毫不惧,提枪冲杀而来,两人斗了十余合,邹丹力气不济,拨马便逃。
阎柔大喝一声:“逆贼休走!”
阎柔胯下战马,乃是鲜卑大人所赠送,速度极快,纵然在整个幽州都非常罕见,双方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邹丹没逃多久,便被阎柔追上,一枪将其刺死,而后拔剑斩掉邹丹首级,挑在半空之中,厉声喝道:“贼将已死,诸君随我杀敌!”
“杀!”
数万汉、胡人联军见状,纷纷士气大增,纵马冲杀而来。
反观邹丹麾下,看到主将已死,纷纷作鸟兽散,鲜于辅挥军掩杀,为了给刘虞报仇,根本不抓俘虏,斩首四千余级。
联军初战大胜,阎柔当即说道:“乌桓各部深惧公孙瓒之威,不敢引兵前来相助。今日我等大破公孙部将,若再向乌桓各部借兵,必有奇效。”
阎柔乃派人向乌桓峭王借兵。
果不其然,乌桓峭王感刘虞恩德,再加上看到公孙瓒麾下如此不堪一击,当即率同族之人及鲜卑七千余骑,与鲜于辅合兵一处,往南迎刘虞之子刘和,奉其为主。
刘和既至,袁绍趁机表其为幽州刺史。
刘和振臂一呼,幽州各地官吏以及百姓纷纷响应,不多时便啸聚十万之众。
袁绍更是让麾下大将鞠义率兵前去相助,双方合兵一处,于鲍丘大破公孙瓒,不收俘虏,斩首二万余级。
眼看公孙瓒大败,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
公孙瓒屡战屡败,逃回易京,军中粮草不济,只能靠开置屯田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而此时,鲜于辅等人却起了别样心思,并不急着剿灭公孙瓒,反而占据了六郡之地,随后上表向袁绍称臣讨封。
麴义帐下只有数千人,根本难以攻克易京。
消息传回邺城以后,荀攸当即对着袁绍说道:“大将军,是时候尽起冀州兵马,前去剿灭公孙瓒了。”
袁绍此时却是犹豫了,道:“公孙瓒败局已定,有鲜于辅等人在侧,且今岁大旱,何必空耗钱粮率领大军出征?”
荀攸道:“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公孙瓒虽连战连败,却仍有数万兵马,鲜于辅等人各怀心思,只想占据幽州各郡,不愿耗费兵力攻打公孙瓒。”
“长此以往,纵然大将军日后剿灭了公孙瓒,仍旧会为他人添作嫁衣矣!”
荀攸这番话可没有危言耸听。
历史上,袁绍时隔三年才下定决心彻底消灭公孙瓒,刚刚消灭公孙瓒就迫不及待发动了官渡之战。
那个时候,幽州六郡名义上归属袁绍管辖,实际上却被鲜于辅等人所控制。
甚至于,鲜于辅等人还背刺袁绍,主动投靠了曹操,以致袁绍腹背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