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回答,张彭祖抢先答道:“傻姑娘,细君公主能说什么?只有乖乖地听话。乌孙在哪儿呢?要嫁的国王是谁?那个人长相怎样,禀性如何?……敢问吗?皇上召见,无非是通知一声,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旁边的人都有点责备张彭祖,怪他抢了胡先生的风头。
胡先生倒不介意这些,点头称是。霍成君白了刘病已一眼,那幽怨的眼神仿佛在说,你们这些男人总喜欢牺牲女人。刘病已也不知如何应对她,只顾低下头吃菜。
胡先生道:“细君公主垂下眼帘,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包括朝廷的和亲大计,还有她身不由己的薄命。毡车外,彩旗招展,鼓乐喧天;绣帘内,佳人盛装,双眸含泪。走吧,隔窗一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从长安到乌孙,千山万水,风一程,雨一程,总算挨到了赤谷城。大汉公主来了!乌孙国都万人空巷来观看。国王的毡房,也装饰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
细君公主礼节性地微笑着,她在路上幻想着老天垂怜,给自己一次机会,希望未曾见面的夫婿英俊一点,即将开始的新婚生活恩爱一点。如果能饱享天伦之乐,也算因祸得福了。
正胡思乱想呢,帐帘一挑,夫婿就站在面前。姑娘秋波流转,这一看,差点没有把刘细君吓死:这哪是什么夫婿,我姥爷活着都比他年轻!”
香吟又问道:“这个乌孙王很老了么?”
胡先生答道:“乌孙王年轻的时侯,也算英雄了得,‘赤手空拳’打下锦绣河山,可是当时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霍成君道:“细君公主正值妙龄,身世真是凄凉!”
刘病已道:“我们继续听胡先生讲吧。”
胡先生道:“这个老头子,就是乌孙国至高无上的国王老昆莫猎骄靡。只见他留着雪白的山羊胡,嘴也瘪了。他披红戴绿,正在仆从的簇拥下,眯缝着眼睛,颤颤巍巍地端详从大汉远道而来的新娘。
嫁他?这真是坑人了!刘细君呆呆地坐在原地,麻木而绝望。可是,她做梦也想不到,苦日子刚开头儿。为完成大汉皇帝重托,起码还要跨过五道‘险关’。”
香吟听得正带劲,看这胡先生又停了,连忙催促道:“先生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胡先生讲了半天“口干舌燥”,润了口水才继道:“首先,言语不通。交流,是人类摆脱孤独的首要手段。刘细君的嘴巴在这里沉默了,她哪里听得懂这些嘀哩嘟噜的‘番邦话’呢?
其次,饮食起居不便。乌孙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射游牧,流动性很强,饮食起居自然和中原不同。没有飞檐斗拱、纸窗瓦屋,老老少少都滚在一间帐篷里。吃牛肉,喝羊奶,腥膻刺鼻,哪有应季时蔬,色香味俱全?
不过,老昆莫猎骄靡也不忍叫新娘子就这么过生活。他一边命人盖房,给细君公主盖宫殿;一边用火来遮掩腥膻的口味。可还是不行,她一见肉盘奶杯,就犯恶心。可是不吃怎么办?细君公主的胃口彻底被摧毁了。
其三,夫妻感情冷漠。
老夫少妻不算硬伤,最要紧的是恩爱。偏偏老昆莫猎骄靡已经‘风烛残年’了,根本打不起精神来疼媳妇了。平时彼此见面都极少。你住你的宫室,我住我的帐篷,只逢年过节才碰个头儿。所谓夫妻,不过是挂个虚名而已。刘细君,无非是大汉朝廷一颗钉子,扎扎实实地钉在乌孙的土地上。
青灯漫挑,月华盈窗,背井离乡的刘细君痛苦地捏起毛笔,她将满腹心事一笔一画,托付给了竹简。她作出了一首《悲愁歌》,又名《黄鹄歌》,诗中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反映了她的心愿,只能在诗歌里,变成鸟儿,飞回家乡。据说,《悲愁歌》刚传到长安,便满城争诵。
其四,对手在侧。
匈奴人极为恼火地看着大汉、乌孙联姻,和亲是什么意思?不就是两个联盟打一个,如果汉朝皇帝的意图得以实现,匈奴必将腹背受敌。单于眼珠儿一转,决定‘掺沙子’。
中原出美女,草原也有好姑娘,不就是‘和亲’吗?你送我也送。刘细君正微蹙蛾眉,创作她的《悲愁歌》呢,匈奴女子也赶来拜堂了。明摆着,插进一个冤家对头。虽非情敌,却关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