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她哄走吧!“
李氏闻听此言,有如”五雷轰顶“,哭哭啼啼的回自己的府弟去了。
后来,李氏去看望王迁,王迁本来还对霍家存有一丝幻想,现在希望彻底破灭,次日,他在牢中自杀了。
自己的夫君就这样惨死,从此以后,李氏一有机会,便向外人哭诉自己的遭遇,痛斥霍家人绝情绝义。她口才了得,说起话来又”声泪俱下“,赢得不少人的同情,也让霍氏集团很多卖命的外层人员寒心,本来在霍光死后,很多人在”骑墙“,经过此事,有些人已经甚至考虑要投奔皇帝陛下。
这些人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提过的赵广汉。应该说赵广汉还是个很有能力的官员,“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这句俗语道出了当官的困难,而二千多年的汉代这个情况更严重一些。
长安城对于汉朝人来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热闹繁华、最时尚,居住、医疗条件最好的城市。
所以,一大堆按照法律,本应该离开这里的公侯贵族,哭着闹着也要留在长安,怎么也不肯去封地就国。
大汉皇朝的历代皇帝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想过各种方法。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之时,甚至亲自命令当时的丞相“以身作则”,带领彻侯、勋臣各回封地,可惜收效甚微,响应者稀少。
到孝宣朝,光是滞留在长安的彻侯贵族就差不多有一千家,再加上关中地区本来的豪强大族,以及皇室外戚家族,还有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
另外一个大麻烦,关中自古就有游侠之风。所谓:“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禁“。这些游侠还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犯了罪,也有人帮着掩护、庇护甚至是帮忙说情。
某些游侠,甚至在全国都有着影响力,类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公明般有着“前呼后拥”的能耐。
譬如孝景皇帝时发生的“七国之乱”,名将周亚夫率军进攻,到河南时,游侠剧孟带人投军,竟惹得周亚夫激动不已,若破吴楚一路大军,后来就有人说,周亚夫得剧孟,若得一敌国。
这些种种情况加在一起,使得长安成了汉代考查大臣们的一个试验场。能管理好长安的,那将来也能做丞相,辅佐皇帝陛下,安邦定国。
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奉公、聪明机敏和做事果断而小有名气,后通过举荐,以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继而任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又颇有廉名,擢升为京辅都尉,不久又升任代理京兆尹(相当于现代的首都市长)。
京兆府掾史杜建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层官员,曾在数任京兆尹手下当差,是个手眼通天的角色,依仗根基深、套路熟、人脉广、黑道白道路路通,此人一向为人霸道,“飞扬跋扈”,“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