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之又少。
而且贪污这种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
贪污不仅是官场内的事,就连老百姓为了办点事,也不得不行点贿什么的,就是不给白花花的银子,一点土特产也是要孝敬了。你不给别人好处,别人凭什么要帮助你呀!一次两次的还可以,次数多了,别人的心里会怎么想,别人又不是犯贱,要抢着求着帮助你。
实际上也就是这样的心理,也就赞助了贪污的蔓延。
但是这样也不是贪污的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官员的俸银制度非常不合理,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以至于即使官居一品大员,不贪污的话也只能准备过穷瘪三一样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做清官,首先自己的肚子就通不过。
即使是林海不用担心吃不上饭的问题,但是他却不想在官场上混上一个特立独行的标签。
你是世家子弟不为吃饭担心,但是其他官员了,很多都是寒门出身,他们当官的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什么造福一方百姓,而是为了过上富饶的生活。不然明明有些人家,能顿顿吃饱饭,还要考科举干什么,还不是想顿顿吃肉,顿顿有鸡鸭鱼肉吃。
其实,这个贪污,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在皇上底线的一些贪污,是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一旦超过了底线就不好说了!林海能摸到宣德帝的底线在哪里,但是他没有办法摸到新皇的底线在哪里,未雨绸缪,是林海一向喜欢做的事情。
不过林海的话有第一点让孔嘉宜有些吃惊“老爷,您是皇上的身体……”难道北伐的时候那次刺杀,真的被刺伤到了要害。
林海点点头“不然我也不会这么早就将后路找好了!我可不想辛苦这么多年,然后一朝回到上任前,身上还会背着一个贪污的名声。”
“噗通!”孔嘉宜听了林海的话笑了起来,这话还真形象。
其实作为巡盐御史要贪污的手段,远比知府的多。
知府能怎么贪污,无非是在税款上交是做些手脚,或者是暗示底下的官员多给一些孝敬。
在古代以银、铜作为主要货币。用银作为税款上交时,银子在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会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
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耗羡是一种向老百姓征收的税款,但它不属于正税,而是由州县地方官自行决定征收比例的一种额外收入;耗羡的去向是用于地方上的办公开支和地方官的生活补帖,不必上交中央。
面对这么一笔不用担任何罪名就可白得的钱该当如何?
一百个人中,一百五十个人,都会选择贪污下来。
除了耗羡,古代的社会公费开支也是一笔糊涂帐。
因为没有独立严密的会计、审计制度,所以一个项目需要用多少钱,全凭当官的一句话。这就给了官员利用国家财政支出之机大肆贪污的机会。
比如,关于黄河的治理是一项关系国运的大工程,但尽管历朝历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黄河,黄河该决口还是要决口。撇开技术问题不谈,这里暴露的问题其实是大量的公款落入私人腰包,工程纯粹被搞成豆腐渣打工程或华而不实的“检查工程”。
关于官员利用出皇差的机会进行贪污的事情,明白点的皇帝都知道,但知道归知道,没法查呀!所以许多时候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而且古代的官僚系统是垂直式的,上级对下级握有生杀予夺之权,古代的基层官员直接榨取民财或者通过国家财政制度的漏洞进行贪污,而上级官员则是主要通过索贿受贿来捞取好处。
有人曾说过,地方府县长官每一次进京述职,在京师花五六千金行贿。又有人指出,朝廷“每遣一人出京,即是其人养活之计”。什么意思?就是这位可以借机向地方官索要贿赂了。
这些贪污都是皇上能看的见的,虽然他没有追究责任,但是皇上心里还是有数的。要是皇上要刻意的追究起来,这些事情都是罪证,都是可以让你抄家的铁证。
林海只是想让皇上有安全感而已,并不想留下一个特别大的把柄,因此才选择了入股经商,而不是利用巡盐御史的便利,进行贪污。(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