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屡屡造成百姓作乱?只因赈灾之人只顾中饱私囊,层层剥削导致灾粮根本到不了灾民手中,朝廷的支出又是实打实的,于是百姓成了不知好歹的暴民,皇帝成了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
而灾后重建更是重中之重,安抚流民,下发两种,一件件都是所谓“油水足”的差事,更是蛀虫横出。
如今争吵不断的只两点。
国库空虚,四大粮仓往年之粮虽被补上,但钱氏补泰半的是银钱,补的粮已被征西大军带走,无余粮以何赈济?
其次何人前去赈灾,巽州**导致饿殍遍野乃是晋王去的,如今彭州天灾,所去之人怎么也不能比晋王地位低,否则百姓可能会以为朝廷不重视彭州,在灾荒之下生了逆反之心。何况天河河堤崩塌一事存疑,亦需人调查。
太子微微眯眼,看着着重在提第二点的那些人,都是近些日子显露出来的西王党,他们想做什么?让祁俊轩去收揽民心?
不,不对,李尚书和阿草姐姐都说过,凡直接表露出的目的之下,必有其他猫腻。
他们要做什么?
一时想不透,他便上前一步,道:“国库虽不丰裕,却还算不上空虚,去年巽州案慰民所用乃是云氏所还和西王兄所出,并未用及国库,这些年并无太大支出,梅尚书,若此时便要调粮国库能出多少?从京都调往彭州需要多久?”
梅之白早便在计算着了,几月时间已足够他彻底掌控户部,理清了国库这些年的支出和赋收,有缺,他前段日子寻齐了证据账簿又从云氏手中掏出了不少……但国库无粮,有的是钱。
本来这样的灾荒,都是由四大粮仓调粮的,偏偏今年上元出了粮仓案。
心中计较了一番,梅之白开口:“国库虽无余粮,但有余钱,臣以为,京中富户甚多,可用钱从其手中购粮,按市价支付应不成问题。然,所谓远水不救近火,京都至彭州,快马加鞭也得七八日,调粮过去至少也得半月,如今之计,只能是看彭州粮仓尚有多少余粮,再从四周并未受灾的州府调粮,先支撑几日,等京中粮食到了,便可缓解了。”
祁俊吾点头,梅之白所说是唯一之策,也是目前最有效之策,然后他又道:“既要在京中购粮,那就还得购粮种,待修整了河道,百姓还得趁着雨水未完,抢种一二,工部可有人擅水利?”
这自然是有的,但连修整河道的工部官员都选了出来,于是又有人开始老话重提赈灾主事人选。
太子沉默不语,他在等,等着人站出来。
好在并没多久,就有人提出要西王主事,先是将西王的才干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又说西王乃陛下长子,如今去到荒芜的灾荒之地,最能让百姓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祁俊轩也顺势表示,愿为父皇分忧,愿为百姓奔波。
说得好听,但祁俊吾并没有感受到他想去的迫切,耳中全是夸赞祁俊轩的话语,少年太子缓缓勾起唇角,明白他们想干什么了。
“百姓受难,孤亦十分心痛,生至十四,孤从未为百姓做实事,西王兄为民之心令孤十分汗颜。”他说完此话,清楚地看到了祁俊轩面色并无变化,甚至看细了还能看到喜色。
既如此,便如他所愿,“父皇,儿臣请求赈济彭州,亲手帮我大祁子民重建家园。”
他从未受过苦难,自出生起,他软弱温和的父皇就用自己全部的力量维护着他成长,后来入朝,不管是公子还是大将军都在维护着他,甚至……连只比他大几月的阿草姐姐都早早在外奔波经营,为他谋算。
他早就该自己面对了,这是祁俊轩给他下的套,但他甘愿往里跳,他会让大哥知道,哪怕只有他一人也不会轻易被打倒,更要让父皇公子阿草他们知道,他们护着的,不是无用之人,他会如他们所愿,尽快成长,长到能支撑一国之力。
皇帝没想到太子会站出来,他本还在思考要如何推拒祁俊轩,再从宗室找个王叔去,太子便站了出来。
私心里他不想让太子去,可似乎让太子去也是好的,祁俊轩如今在外民声很好,但百姓对太子却知之甚少,这他都是知道的,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他拿不定主意,便状若思索的看向公子。千允也在思考,他还没看出祁俊轩是故意想让太子去,他只是单纯在衡量利弊,然后点了点头。
皇帝得了肯定,便语调轻快地应了。
于是夸奖太子的声音瞬间盖过了一切,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谁腹中还缺了赞美人的词与诗呢。
梅之白敛着眉眼旁观了一会儿,忽然一乐,他今日才发现太子如此聪慧敏锐,竟比他发现西王的真实目的还要早一些,并且做出了令他想要称赞的决定。
你既想让我去,那我便去,看看我去了你又能如何?
无畏无惧,方是明君之相。
彭州的灾民不能等,第二日太子便领着工部和司农寺的官员,由西山大军调五百人卫护着,轻装往建州去了。
公输白与梅之白商议了一下,上折将西山大军之事交付几位资历深厚的副将,其实之前虽说交给他,多数还是这些人拿主意,他只是占个名头,连正经封号都没有,他还差军功。
太子独自一人,他们实在放心不下,有小白跟着,小白武艺精进极快,这段日子已经能与言天战个平,这世间能比他要强的屈指可数,有他在,纵使遇到什么,也能带着太子安然无恙。
小白是悄悄跟着去的,没过明路,穿着身普通军士的薄甲,头盔遮掩着,并不能看出来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武状元,只他浑身看着都比旁人有更有力量。
他与太子很熟,除却阿草,太子如今关系最为亲密的便是公输白。太子心中清楚,公输白和梅之白才是他将来真正会得用的肱股之臣,如今自然不吝于释放自己的好意,也有几分真切对于公输白其人的喜爱。
一路疾行,不少人担忧太子熬不住,却没想到他从始至终没叫过一声累,该如何赶路如何赶路,该如何凑和吃住便也随着,并不娇气,比那几个随行的官吏做得还要好。
一时之间,大头兵们都悄悄议论着太子瞧着是个明君的样子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