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24.124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验。

    等大家都走了,她才有机会问男人,事情办得怎么样了。如果是平时她也不会有这么急切,好像一秒钟都等不了,但这次的可是大事,能成的话赚的都是以万为单位的。

    她不激动不行啊。

    “钢材已经妥了,下午再去看看水泥沙石,晚上不用等我,估计还得在外面吃。”

    只要事情能成,就是他天天在外面吃李曼青也没二话。

    接下来的事倒也顺利,消停了几天,他又连续早出晚归几天,终于在二月的某一天,他高兴的抱着孩子说“拿下来了”。

    拿下来了!

    李曼青也跟着大大的惊喜了一把。

    亲朋好友们都听说了,政府要以经济最发达的大渔乡为试点,先在大渔乡建一所能容纳一千人的学校出来,如果成效可喜的话就推广开去。而这项工作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要交给唐丰年来做,所有人都跟着开心。

    说是要摆酒庆祝啥的,唐丰年不同意,现在县里的招标情况还没放下来,让都低调点。

    唐家人心情激动的等待着,又过了几天,林老板接到通知,他中标了……相当于也就是间接的唐丰年中了。

    林老板投标投的是四十三万,拿到唐丰年手里是三十九万多,接近四十万。看着人家就从手里过一道,两个月的工夫就挣了三万多,唐丰年心动不已。

    如果,哪一天,他也能这样,就好了。

    不过,跟他们比起来,他还是更喜欢踏踏实实苦干挣钱,因为安心。

    为了避免麻烦,他暂时先挂靠在林老板的建筑公司下面,但运转资本人力机器啥的,公司里一概不管。

    机器他已经说好了,就租以前那大包工的用,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租过来还能挣点保养费用。而且,以前跟他屁股后面捡漏的唐丰年,这次居然敢直接跟他抢生意,他心头正恼着呢。

    唐丰年请他去了几次舞厅,又给他找了几个女人,还低声下气说租机器的事,也算给足了他面子,所以也还算没把这层关系给坏了。

    至于人力方面,唐丰年倒是不愁。一听说建筑工地招工,多少青壮年蜂拥而来,能不离家门就打到工挣上钱,谁还会愿意去外省?

    他挑着老实又能干的,家里有老有小的那种,招了五六十个。

    现在经济困难,必须把开支控制在最小范围,会计啥的肯定请不起。刚好大舅哥是最信任得过的,又读过高中,账目全权交给他管,两口子都放心。李曼青时不时也会抽空帮着看看,倒是不会出纰漏。

    刘家老两口继续干回老本行——种菜,大姐夫倒是没以前那么忙了,唐丰年把他叫去公司,往返于县城、大渔、云喜钢材厂间装卸材料。刘建国为人老实,做事又认真踏实,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两都不会少,把材料交给他看管,大家都放心。

    而跟着唐丰年一起去深市的几个男人,自然也死心塌地继续跟他混了。唐丰年把他们全部提拔成小工头,每人手下管八.九个工人,手把手把他们带出来,以后就是出去自个儿干,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小包工了。

    倒是李曼青提了一下,要不把杜峰也叫来,没有宁愿找外人也不找亲外甥的道理啊。要是以前她肯定第一个投反对票,但现在的杜峰不一样了,开始懂事有担当,别说不闯祸了,还要阻拦着他爹他妈别闯祸!

    就这样劳心劳力的好孩子,李曼青肯定希望他越来越好。

    见唐丰年有点犹豫,她就劝道:“你也看见了,他现在真的懂事很多,如果还怕他惹麻烦的话,咱们就跟他把丑话说在前面,我相信他一定会好好衡量的……”

    “不是,谅他也翻不出浪花来……昨天妈又跟我说二姐的事了。”

    李曼青了然,原来是这茬。

    老太太见大闺女一家红红火火,两口子都有工作了,只有二闺女还在家里种地,就冷一句热一句的劝儿子,让把他二姐和二姐夫也招来,在工地上打个零工啥的,也比在家种地强。

    唐丰年坚决不同意。

    不说工地上钢筋水泥全是钱,他信不过两口子为人,就是那满地的钉子砖头,他还怕他们出个好歹呢。别活干不了什么,又闯下祸来。

    但老太太总念叨他们两口子日子如何难过了,他们老两口带大几姊妹不容易了,现在儿子怎么说也算个小老板,不能不顾姐姐……把唐丰年念得心头火起。

    李曼青明白他的意思,杜海涛是坚决不要的,母子俩里只能来一个,不然怕唐丰菊会撺掇着儿子搞出幺蛾子。

    “那就让小峰来吧,矿下环境太艰苦了,而且又危险。”这话让唐丰年颇有触动,他那年不就是险些……既然有条件了,那就别再让孩子吃他吃过的苦了。

    当天晚上,他就让人带信去杜峰矿上,让他哪天抽空来乡里一趟,有事跟他说。

    矿上所有工友都知道杜峰有个当大包工头的舅舅,早就劝他去工地上了,挣的不少还安全。但小伙子知道眉高眼低,舅舅没主动说,可能就是不乐意,所以自己也从来没提过一个字。

    现在收到口信,倒是忐忑起来,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找他。

    “臭小子愁眉苦脸干什么,你舅舅肯定是有好事找你呢!去了记得跟他说要去工地的话啊,顺便把咱们哥几个也拉进去,咱们有福同享啊。”

    杜峰哪里敢包揽,只说:“几个哥哥真会开玩笑,我啥都不会怎么好意思去工地,他们招的全都是有工作经验的……”其实没有可以学啊。

    几个工友骂他耍滑头,笑骂几句就揭过去了。

    结果,见到舅舅,他第一句话就是:“要不要来我工地上?”

    他简直难以置信,生怕是自个儿听错了。能从黑漆漆阴森森的井里上到地面,他哪有不乐意的?

    “你来的话,先把矿上给辞了,哪天都能过来。但咱们丑话说前头,来了就要守规矩,你年纪小,多做事少说话,跟着哥哥叔叔们多学学,技多不压身。”以后说不定就是条出路呢。

    唐丰年比谁都明白,挖煤不可能挖一辈子。

    顶多七八年,这饭碗就到头了。而且还是要身体别出问题,不然这七八年挣的还不够看病呢。

    杜峰心头狂喜,满口答应,“好,我今天回去就辞!”笑得露出一口大白牙来。

    唐丰年点点头,要他那就不可能要二姐两口子了。

    工人们全都是县城周边的,唐家只有中午包一顿伙食,其他两顿都是自行解决,晚上就各回各家。但杜家离大渔乡还挺远,杜峰回去不方便,唐丰年问过媳妇儿没意见,就让他每天跟着自己回唐家住。

    反正家里空屋子多的是。

    他倒是勤快,只要见到外公外婆要做什么,第一个就跑上去帮忙,坚决不让他们干重活。老两口越来越喜欢他,逢人便夸他们外孙能干,聪明,孝顺。

    等工地上的活计开始步上正轨,李曼青也轻松下来,每天带带孩子,偶尔看看铺子,时不时还出门玩一趟,日子倒是轻松。

    不过,随着工期的推进,第一次发工资没问题,第二次也还行,第三次就开始捉襟见肘了,到第四个月,发完工人工资后,账上就只有几百块现金了。

    而原本计划的五层教学楼,已经基本完工了,只要再接通水电,清理完建筑垃圾,就可以等着验收了。

    而要做这些善后工作,就得继续开工资。

    大姐夫和李志青知道唐丰年难处,又把刚领的工资给退回来,说是家里不急用钱,等先把工交了接到款项再说。杜峰知道了也不肯要工钱,说他吃住全在舅舅家,也花不到什么钱。

    就是李建华和孟家几兄弟,也都多多少少退了一部分回来。

    李曼青铺子上收入比较稳定,左边才进自己口袋,右边立马也全拿来给他发工资了。本来计划要在年中把店铺盘下来的,现在也暂时不考虑了。

    没钱盘,那就继续租吧。她又抽空去县城转了几天,寻思着再开一家分店,因为二小后门那家生意实在太好了,老太太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许多都是从县城四面八方涌来的老顾客,有时候为了等着买面包,光排队就得排十多分钟,有时候要上班赶不及了,只能失望而归。

    许多客人就劝李曼青再在别的地儿开一家,能够把客源分散一下不用等那么久。尤其是街天,下头乡镇的也进城,那人才叫多,她周围两三家铺子跟前都站满了人。

    其实大家见她面包生意好,县里也有人蠢蠢欲动,跟风开了两家,但味道始终比不上双胞胎,再加价格也比她贵,生意也是半死不活。

    只有双胞胎面包房,一年多了,味道不变,样式越来越多,分量不变,价格也才涨了两毛钱,宣城县的老百姓提起吃面包,第一反应和首选都是双胞胎。

    既然要打算做大,李曼青觉着,开分店就势在必行。

    店铺选址她找过好几个,蔡雄波两口子的意思是,尽量往中高端上定位,不如去县城百货商场里租个铺面,价格也能提得上去。

    但她去看过几次,空置的商铺不多,能空下来的都是不太好的位置,要么靠近洗手间,要么靠近楼梯间的,人流量甚至还不如在广场上摆摊呢。

    走中高端路线她也想过,但目前在宣城县这样的内陆县城,还是不大行得通。

    只能先把牌子做出去,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考虑专门开个高端礼品店之类的。

    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只有学校和工厂了。学校已经占据二小那样绝佳的地段,她想把第一家分店开在工厂附近。

    那几个厂她都去看过,顺着东大河往西边走,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过去,几个岔路分过去就是工厂,每天人流量上万,她特别心动。

    问题那附近全是荒地,只有一座小民房孤零零的立在大马路中央,是真真正正的中央,为了这家“钉子户”专门把大马路一劈为二的那种。

    她也去接触过,那户人家还真是对得起“钉子”两个字。

    听说要租他家一间一楼的屋子开铺子,一来就说这个不许那个不让,譬如不许见明火,不能用大量的电。李曼青说自己用烤箱的肯定会大量用电,他们又说要用电用水必须自己接水管和电线,不能从他家分。还有不能留宿在他家,每天最早七点,最晚六点得离开铺子,不能“逗留”在他们家里。

    李曼青耐着性子听他们框框条条说完,终于说到租金了。

    不,他们家不要租金,他们要分成!每个月分净利润两成。

    李曼青气得心内冷笑,就这么一间这也不许那也不能的破屋子,每个月分她将近一千块钱,当她是傻子吗?

    当场就气得出门了。

    出门后心口仍气得不行,工地上工资快发不出来了,她得赶紧帮着”开源”才行,这分店势在必行。

    于是又顺着大马路往里,还真让她给遇到了两排民房,不过不是在大马路边上,而是隔了两百来米,开店的话只能开点小卖部卖纸卖牙膏。

    李曼青却觉着不错,两百来米不算太远,她相信只要知道是双胞胎面包,年轻人还是会来买的。而且隔得远有远的好处,万一遇到上下班高峰,排队买面包的人太多,队伍排多长都没关系,因为周围空旷,不会影响到交通。

    现在二小门口有个问题,就是左右两家上户对客人排队挡了他们家生意很有意见。但路就那么窄,上下课学生就是那么多,她也没办法,只能不住的赔礼道歉。

    如果能有个空旷的地方,她才不管这些呢!

    而且,到时候排队排的人越多,越有说服力啊,只会招来更多的生意,没见人家后世还专门有“托”这个词呢!

    当晚跟唐丰年商量过,第二天忙完工地上的事,他早早的回来陪她去看过,也觉着不错。但他实在太忙,工地上脱不开身,李曼青只能叫上大姑姐陪她去,拗了半天的价格,终于把铺面租下来。

    当然,租金是跟大姑姐借的,唐家现在真是捉襟见肘了。这两个月除了孩子,谁也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唐丰年的袜子底儿没了都还在继续穿。

    刘家现在不缺钱,贷款早赔清了,芳菲又能干,已经在律师事务所见习,生活费能够自理了。所以也不急着用钱,说让他们啥时候转开啥时候再还都没关系。

    原先的烤箱只够烤那边店里的,这边势必要再买一台新烤箱,而且还得是大的。

    在想好要租铺子的晚上,李曼青就回娘家去了一趟。

    *******

    听说闺女要借钱,老两口都直接毫不犹豫的问她要多少。

    “爸妈你们有多少?”

    刘莲枝免不了又要装穷叫苦老生常谈,直到——“多了也没有,只有五千多块,我自己的工资,外加你哥工钱还贷剩下的。”

    见闺女不说话,怕她嫌少,她又道:“你上次给我们的每人一千也还没花呢,加上平时零零碎碎给的,也能再凑三千。”

    李曼青大喜,八千块足够了。虽然烤箱是涨价了,但到八千也够了。外加石秋菊认识以前卖厨具的老板,她亲自带去的,只买作七千八百多。

    她之所以敢到处借钱,欠这么多的债,是觉着面包房每天都能有固定收益,肯定亏不了,一旦唐丰年的工程款结下来,他们手头立马就能宽松起来。就算他工程款一时半会儿结不下来,慢慢的靠两家面包房,总能赔开的。

    烤箱到位,即使手里没钱,李曼青还是陆陆续续开始装修起来,面包房头天的收入晚上就拿来装修新店,手里余钱连续半个月没超过十块。

    但好在老人身体好,不用进医院,两个孩子也争气,连感冒咳嗽都没有过,顶多就是见到玩具会要一下,其他时候吃的穿的能维持住就行。

    两口子都长长的舒了口气,这辈子能有大双小双这样的孩子,真是他们的福分,和幸运。

    到九月,满四周岁的小辉开始上幼儿园了,每天一大早的还在被窝里就被爸妈挖起来,送到学校里也不知道学了什么,性格倒是越来越开朗。中午和下午都是爷爷去接,到家把书包一扔就跑姑姑家去。

    找妹妹,给妹妹们看他做的手工,有时候是一只纸叠的小兔子,有时候是手工册上剪下来的斑马和老虎,两个妹妹可喜欢了!

    三小只抱着他那两本画满图画的小书书,可以从五点多玩到睡觉。

    老太太看她们那么喜欢哥哥的书,就道:“要不明年就把她们送幼儿园去吧,省得在家没人带。”老头子虽说没事,但他是个呆子啊!

    整天只会看电视听新闻,孩子尿湿裤子都不知道。

    李曼青不想她们那么小就跟自己分开,明年才三岁不到一个月呢,这个时期正是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她不想让她们跟着外人学。

    老太太看看她依旧平坦的肚子,欲言又止。

    当晚,李曼青就故意问男人:“妈催咱们生儿子呢,这可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那就生呗!”男人嘴上说生,上下眼皮却不争气的开始打架,而且越来越有难舍难分的趋势。

    就在他迷迷糊糊时,突然听见小妻子说:“明天我们去趟民政局吧。”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