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理想国
“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礼记。礼运曰)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燕德妃读古文,句读清晰,声色俱佳。
嘉侧殿中,燕德妃正在给杨悦讲礼记,今日讲得正是礼运。
杨悦与徐充容坐在一旁,静静听燕德妃讲解。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杨悦面前翻开到礼记第九篇。燕德妃为她讲的是“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大戴礼记”原本八十五篇,但到唐代已佚失许多,只剩下三十九篇,因而唐代“九经”用戴圣的礼记,即“小戴礼记”除左传之外,礼记也是唐代“九经”中的大经。
听着燕德妃讲念,看着这段“大同”杨悦突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历史真爱给人开玩笑。
她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理想是什么?一直以来,她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那个社会是个大公无私的社会,人人都有极高的觉悟,集体主义意识超强,没有阶级划分,物产十分丰富,需要什么就有什么。
拿这两个“理想”对比一下,杨悦突然觉得这个共产社会姓马,有点不可思议。
“天下为公”不正是天下为天下人共同所有,是共产社会么?
“讲信修睦”不正是高标准的道德?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样高标准的社会道德,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压迫,共产社会的道德还能比这个更高?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叫不叫“物产丰富”?货产丰富到了遍地都是。当然人们的品格高尚到了,放在地上也不会有人私藏。
当然想要物产丰富,需要这些高道德标准的人,需要这些人“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那些集体主义超强的人,不也需要这个意识?
孔夫子描述的这个“大同”时代,没有恶人,道德高尚,各尽其力,各有所归,天下为公。杨悦突然觉得生于十九世纪的那个马克思,像是学习了孔夫子的“大同”理想。
同样的理想主义,还有一个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在他描述的“乌托邦”里,财产公有制,人们在经济、政治权力方面都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公民们没有私有财产,每十年调换一次住房,穿统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装,在公共餐厅就餐,每人轮流到农村劳动二年,官吏由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职位不得世袭。居民每天劳动六小时即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余时间从事科学、艺术、智慧游戏活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金银被用来制造便桶溺器。奉行一夫一妻制和宗教自由政策。
托马斯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孔夫子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即隐,天下为私”私是“大道之不行”的结果,二者很有共识。
除了信奉基督教这一点,这个“乌托邦”似乎与“科学”**没多大区别。在某一个时代的“大祸饭”与公共餐厅似是没有什么区别,下乡知青与这个“轮流到农村劳动二年”似乎也有点关联。
这个“乌托邦”反而更像某个阶段的“社会”
让人不解的是马克思怎么会如此幸运地被奉为经典,而这个托马斯却被认为是“空想”
这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十六世纪,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距离生活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孔子要晚上二十几个世纪。真有点让人不仅想象,二人是否偷了孔夫子的理想,改头换面了一下。
当然说他们看过孔夫子的“大同”理想,不过是开玩笑。
西方文化有自己的传承。“科学”**传承了托马斯的“乌托邦”勿用质疑。而“乌托邦”则一惯被认为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延续。
乌托邦与共产理想能不能实现,似乎不难想象。
与之相比。孔夫子并非闭着眼睛空想。他的“大同”时代,在上古三代之时能现实。
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意思是:这个大道盛行的时代,在上古三代之时有,孔夫子没有赶上,仅是有志于此。
上古三代之时民少,刚从“动物时代”脱离出来,人们头脑简单,想法单纯,相互协作才能生存,完全是个“集体主义”意识超强的时代。
孔夫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孔夫子不是一个闭着眼空想的人,面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一现实,他的慨叹只是“志于此”是在“托古言志”而矣。
与托马斯、马克思不同,孔夫子并非只是追求一个虚无的理想。他看到现实的人本能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提出十议:“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希望人们“克己复礼,归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