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卡夫卡与《变形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用了两个晚上完整的看完了卡夫卡所写的变形记,我怕再晚点看完真的会疯掉的。故事写的有点太过分了。开始还不怎么觉得,只是在看完一半的故事后,一觉醒来真的感到空前的恐怖。不行,得马上看完。但白天却无法专心的看下去了。只好在下一个晚上再与卡夫卡和萨姆沙相会了。这下好了。终于看完了,心里的石头才稍稍落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选自北京燕山出版社中篇小说集变形记中第86页)这便是故事的开篇,我本以为是科幻小说,谁知道不是。卡夫卡用一种介呼于身临其境的独白,平静的表叙着这个极尽荒诞的故事。但在他的笔下,不会有荒诞,有的只是真实,让人感觉恐慌的真实。一种新的写法的诞生,让后世不少人为之惊诧“原来文学也可以这么写!”又一位大师就这样横空出世了。记得美国作家奥登说过:就作家与其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有人曾经说过,真正接近完美的文章是作者的自己所写的自身的传记和内心的独白。因为真实才能感动。如卢梭的忏悔录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都应该算是上面的两类。这样的文字的真情实感,完全将作者一颗滚烫热情的心跃然于纸上。无情的对自己的剖析,赤裸的不计后果的洒挥。读这样的文章,如同跳脱浩瀚的喧嚣浮世与神灵的代表在用心语沟通。

    卡夫卡应该也在其中。据说要不是他的好友布洛德将他的手稿劝诱收藏,可能整个世界都会与之擦肩而过。他一直固执的认为写作是自己的发泄,是“我的人生弱点的见证材料”(选自卡夫卡谈话录)。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由于卡夫卡对现实的真实细腻的体会,加之孤独感和恐惧感的燃烧,使得文字有如此的象征力。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打点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的很忧郁了。”

    “这时候天更亮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街对面一幢长得没有尽头的深灰色的建筑——这是一所医院——上面惹眼地开着一排排呆板的窗子;雨还在下,不过已成为一滴滴看得清的大颗粒了。”(以上均节选自变形记)。

    上面的两段都是对窗外景物的描写,卡夫卡在轻易之间便把气氛渲染的如此浓重。为主旋律的叙述又增加的完整的节拍。仿佛各个方面的特征都是为了主题的烘托,而主题又毫无痕迹的呈现出各个方面的特征。这种完美统一的连贯,使得文章让人觉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故事好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让人欲罢不能。

    在记录卡夫卡言行的卡夫卡谈话录中,作者雅诺施曾经和卡夫卡探讨过这样一个关于变形记问题。雅诺施问:小说(指变形记)的主人公叫萨姆沙,这听起来像隐喻卡夫卡,两个名字都有五个字母萨姆沙中的s的位置与卡夫卡中的k的位置相同,字母a的位置也一样(注:萨姆沙德文samsa,卡夫卡德文为kafka)。

    而卡夫卡却申解道:并不是暗记。萨姆沙不完全是卡夫卡。变形记不只是自白,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披露。

    事实真的像卡夫卡所说么?我大胆的认为不完全是,这很可能是卡夫卡对自己的现状的控诉和呐喊。对于一个把文学当做研究生活、思考人生的表白手段的人,文字必然会从他的心底发出。要了解这些我们应当能了解变形记是在什么环境下完成的。卡夫卡生在犹太人的家庭,在卡夫卡下面还有三个妹妹。本来是对文学和艺术很是热忠的他,却不得不依照父亲的想法去学习法律。很多时候父母的教育给卡夫卡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卡夫卡觉得“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选自卡夫卡日记)。父母的观点有很多都与卡夫卡是相背。变形记是在1912年十一月到十二月之间写成的,当时的卡夫卡已经29岁了。他父母的观点很像中国式的“中庸之道”希望卡夫卡“结婚、建立一个家庭,接受来到世上的所有孩子,在这个不保险的世界上抚养他们,甚至带领他们走一阵,夫妻双方互相忠诚、互相帮助、生儿育女恰如其分”(选自卡夫卡日记)。但这对于卡夫卡来说,太难了。也许每个优秀的作家的个性都有违反常规的某个方面,卡夫卡认为像上面那样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一方面父母希望卡夫卡早日成家,而另一方面却限制他的交友(限制卡夫卡结交一些文学上的朋友,从卡夫卡日记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卡夫卡早日成家,父母又多方让女人与之接触。卡夫卡为了个缓解这种紧张压力,在这些女人中随便挑选了一个叫菲莉斯的。他喜欢菲莉斯么?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