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r />
    “干吗呀?”张幼林不解地看着刘一鸣。

    “我说你小子在这儿住上瘾了是不是?告诉你,你的官司了啦,可以出去了。”

    张幼林愣了一会儿,他转向霍震西:“大叔,我要出去了”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下来。霍震西拍拍他的肩膀:“这是好事儿呀,这儿不是你待的地方,走吧,小子。”

    张幼林哭出了声:“大叔,我舍不得您,我想和您在一起”

    “傻小子,没有不散的宴席,你我相遇是缘分,将来如果有缘,我们还会见面。”

    张幼林擦了擦眼泪,小声问道:“有事需要我办吗?”霍震西踌躇了片刻,然后趴在张幼林的耳边:“孩子,拜托你到西珠市口大街盛昌杂货铺,找一下马掌柜的,就说我霍震西遭人陷害,在刑部大牢里。”

    张幼林点点头:“放心吧大叔,我一定把话带到。”

    霍震西怜爱地看着他:“去吧,孩子,以后多读书,勤练武,做个有出息的人。”

    张幼林“扑通”一声跪下,向霍震西磕了个头:“大叔,这些日子您教我武艺,教我做人的道理,虽说没有正规拜师,可在我心里早把您当成了师傅,今天,我正式叫您一声:师傅,您多保重,幼林去了。”

    霍震西扶起他:“幼林啊,我认你这个徒弟,走吧,走吧,从此海阔天高,一帆风顺。”

    刘一鸣等得不耐烦了:“我说你们有完没完?怎么像个娘们儿似的,赶紧走!”

    张幼林流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牢房。

    张李氏正在堂屋里擦拭祖宗的牌位,用人李妈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太太,少爷回来啦!”张李氏转过身:“唔,知道了,让他到这儿来。”说完,张李氏在祖宗的牌位前点燃三炷香,然后坐到椅子上。

    张幼林一见到母亲连忙跪下:“妈,我回来了。”

    张李氏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幼林,你知错吗?”

    “妈,儿子不知错在哪里,请妈指教。”

    张李氏一拍桌子站起来:“你给家里带来这么大麻烦,竟然还不知错在哪里?”

    “妈,您管教儿子也要讲道理,儿子虽说顽劣贪玩,不好好读书,但这次遭难却与此无关,您说儿子不孝,儿子不敢狡辩,可该认账的儿子认账,不该认账的事,儿子坚决不认。儿子再说一遍,此次人命官司,儿子无错。”

    张幼林的回答句句在理,张李氏的语调和缓下来:“幼林呀,你往后能不能长点儿出息?你看看你堂兄继林,读书多用功,从来是规规矩矩做人,街坊四邻没有哪个不夸的。再看看你,隔三差五的挨先生的板子,不好好读书倒也罢了,整日里跟你叔儿学提笼架鸟儿,还背着我到柜上支银子,不是我说你呀,照这么下去,这个家早晚要败在你的手里!”

    “妈,常言说,出水才见两脚泥,我还没长大成人,您怎么就知道我将来会败家?若是这样,妈还不如现在就把儿子撵出门去,省得败坏张家的门风。”

    张李氏流下了眼泪:“幼林啊,你爸死得早,妈拉扯你不容易啊,妈没别的盼头,只盼着你能好好念书,将来能和你堂兄继林在一起重振家业,光宗耀祖,你爷爷、你爸爸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幼林啊,你答应妈!”

    张幼林轻声答道:“妈,我答应您。”

    张李氏擦了擦眼泪:“起来吧,去好好洗个澡,换身衣裳。”

    张幼林站起来离开了堂屋,他心里盘算起霍大叔交待的事儿。

    第二天早上,在西珠市口大街,张幼林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盛昌杂货铺,见到了马掌柜。张幼林开口就问:“马掌柜,您认识霍震西吗?”

    马掌柜一听“霍震西”仨字儿,立刻浑身一震:“霍震西?他在哪儿?”

    “霍大叔被人陷害入狱,关在刑部大牢里,让我给您带个信儿。”

    马掌柜感激地看着张幼林:“这位小爷,太感谢你了,我们正到处找他,谁知霍爷竟然在大牢里,谢天谢地!知道下落就好办了。”马掌柜随即从账柜里取出一锭银子递过来“这是点儿小意思,你先收下,赶明儿霍爷出来定有重谢。”

    张幼林赶紧把双手背在身后:“马掌柜,要是为了挣这点儿银子,我才懒得跑这么远,这银子我不要。”

    马掌柜很诧异:“这银子你拿去买点儿吃的玩的多好,干吗不要?”

    “为了救人跑多远的路都值得,要是为了几个小钱儿,那不和贩夫走卒差不多吗?我才不挣这份儿钱。”

    马掌柜夸赞起来:“嘿!小小年纪还真有志气,霍爷没看错你。”

    “赶快想想办法救人吧,霍大叔在里面可是度日如年啊。”

    马掌柜沉思着:“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还不清楚,得容我打听清楚再想办法。”

    “这好办,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都清楚,我告诉您”张幼林一五一十地跟马掌柜全说了,马掌柜恍然大悟:“闹了半天是项文川这王八蛋害的,这笔账以后再算,现在当务之急是先把霍爷办出来,刑部那里咱倒能找到关系,只是”马掌柜欲言又止,显得很为难。

    “怎么啦,有什么难处吗?”张幼林关切地问。

    “只是手头缺银子,不光是我,霍爷的这些兄弟最近恐怕都缺银子。”马掌柜叹了口气“唉!”

    “为什么?”张幼林觉得蹊跷,怎么霍大叔的朋友赶在一块儿都缺银子呢?

    马掌柜摇摇头:“这不方便和你说,咱们还是说霍爷的事吧。你知道,霍爷的罪名是‘通匪’,还让项文川抓住了把柄,这种罪名闹不好就是死罪,当然,这种事可大可小,若是使足了银子,刑部的书吏大笔一挥,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关键是银子,少了人家不稀罕,多了咱一时拿不出来。”

    “马掌柜,您的意思是,只要有银子,霍大叔就有救?”

    “是这意思,关系咱有,就是缺银子。”马掌柜回答得很肯定。

    “需要多少?”

    马掌柜想了想:“少说得两千两,少了更麻烦,人家收了银子还不办事儿。”

    “我去想想办法。”张幼林神情庄重。

    马掌柜瞪大了眼睛:“你?你一个没成年的孩子能想什么办法?”

    “这是我的事,”张幼林像大人似的一抱拳“马掌柜,告辞了。”出了盛昌杂货铺,张幼林满脑子转悠的都是上哪儿弄这两千两银子去,他咬咬牙,心想:两千两,我就是偷,也得把它偷来!

    张幼林在盛昌杂货铺见马掌柜这当口,庄虎臣正在张家的客厅里跟张李氏谈秋月的事,庄虎臣说:“东家,我托人打听过了,打探松竹斋的那个女子名叫秋月,是南京秦淮河的名歌伎,只卖艺不卖身,据说秋月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她父亲犯了事儿,这才流落风尘。”

    “原来是这样”张李氏沉吟着,虽说还不认识秋月,但秋月不幸的身世已经使她心生怜悯了。

    “秋月人长得漂亮,会琴棋书画,歌儿唱得好,诗也写得不错,加上秋月住的地方得月楼的厨子炒得一手好菜,所以,往来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在得月楼设宴欢歌,京城上下也尽是她的熟人。”

    “她和华俄银行的伊万是什么关系?”张李氏切入了正题。

    庄虎臣摇摇头:“还没打听清楚。”

    “松竹斋没走漏风声吧?”张李氏最关心的是这事儿。

    “一切风平浪静。”庄虎臣胸有成竹地回答。

    张李氏心里还是犯嘀咕:“你说,银行的人会找咱们打官司吗?”

    “您放心,他们没证据,最近那个洋人伊万雇了几个闲人,总在荣宝斋附近转悠,让他忙乎吧,这叫狗咬刺猬——横竖下不了嘴。”

    张李氏突然落下泪来:“虎臣,你知道,我这心里真的很难受,照理说咱不该这么做,要不是为保住张家两百年的这点儿家业,我说什么也不会做这样的事,两百年来,松竹斋没做过坑人的事,这是我的罪过啊!”庄虎臣安慰道:“东家,我知道您心里不好受,可咱不是没辙了吗?但凡有点儿办法,我也不会出此下策,再者说了,咱琉璃厂的店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玩古玩字画儿的,谁走眼谁自认倒霉,要怨只能怨你自己不识货。对付洋人也是这个理儿,他自己没算计好,可怨不得咱们,洋人的钱不蒙白不蒙,谁让他们老欺负咱中国人?”

    张李氏擦着眼泪:“这倒也是。”

    天色已晚,三郎骑着匹快马紧赶慢赶总算是到了京城,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他在街边的一家饭铺门口拴好了马,急急忙忙走进去,还没落座就开口了:“店家,还有什么可吃的,快拿点儿来。”

    三郎的问话惊动了旁边座位上正在喝酒的刘一鸣,他站起来:“哎哟,这不是三郎吗?怎么在这儿遇见你了?”

    三郎也露出了惊喜的神情:“一鸣哥,真是巧了!上个月我回村,你爹还问我呢,说最近看见我们家一鸣了没有。”

    “两年没回乡了,我爹娘还好吧?”刘一鸣关切地问。

    “还好,身体都挺硬朗,你放心吧。”三郎在刘一鸣对面坐下。

    刘一鸣对饭铺掌柜的招了招手:“掌柜的,给我再添几个菜,一壶酒,我遇见老乡了,得好好喝几杯。”又问三郎:“怎么着,又来京城出官差?”

    “我家大人派我来买白折儿。”

    刘一鸣琢磨着:“买白折?那东西哪儿买不到,干吗还专程跑趟京城?”

    三郎面带苦衷:“这你就不知道了,额大人指着名儿要京城琉璃厂松竹斋的,他从小儿使的就是松竹斋的文房用品。”

    “松竹斋?听这名儿怎么耳熟啊?”刘一鸣一拍大腿“想起来了,刑部大牢里关过一位少爷,家里开的铺子就叫松竹斋,这小子在街上和人吵架,结果就拉扯起来,这也他娘的是个寸劲儿,那人脑袋磕台阶上磕死了,就这么吃了官司。”

    “够冤的。”

    刘一鸣举起酒杯:“来三郎,喝着。”俩人碰杯,一饮而尽。

    “那这官司完了没有?”三郎渴望着听下文,刘一鸣嘴里嚼着腰花继续说道:“他家里使了银子,上下打点了,也就把事儿了啦,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刑部判案子的堂官也好,书吏也好,手头儿那支笔最活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往左边写写,是那人没站稳自己磕死了,这少爷就无罪,往右边写写,这少爷就崴泥啦,闹不好就是杀人罪,您瞧瞧,这支笔名堂大啦。”

    “真他娘的!这叫什么事儿啊,一鸣哥,小弟我是专程来松竹斋买纸的,既然你与松竹斋有关系,那麻烦你明天带我去趟琉璃厂,给我引见一下掌柜的,反正我以后接长不短还要来买纸。”

    刘一鸣大包大揽:“没得说,明儿个没我的班,我带你去。前些日子,这松竹斋的东家张先生为他侄子的事,和我走得挺近乎,他怎么着也得给我个面子,按最便宜的价儿卖给你,来,吃着。”刘一鸣给三郎夹了个鸡脖子。

    第二天一早,刘一鸣就带三郎去了琉璃厂,可一到那儿就傻了眼:松竹斋已经关张了。听到这个消息,三郎一屁股就坐在了马路牙子上,摊开双手:“这可怎么是好?”

    刘一鸣说:“这好办,松竹斋关了,还有别的南纸店,咱们到别的铺子去买不就得了?”

    三郎摇着脑袋:“不行不行,额大人点名儿就要松竹斋的,要是我买了别的铺子的货,回去怕是交待不了。”

    “可松竹斋关了,要不然你空手回去?”

    “空手回去?这可不成,大人没的用了,怪罪下来,谁也兜不起,哪儿能空手回去!”三郎站起来。

    “那你说怎么办?”刘一鸣也起急了。

    “一鸣哥,咱们再想想”俩人继续向前走,刘一鸣远远地看见“济源昌南纸店”的招牌,他一拍三郎的肩膀:“兄弟,咱到这儿问问。”

    刘一鸣带着三郎快步走进了济源昌南纸店,伙计满脸堆笑着迎上来:“哟,一鸣兄,什么风儿把您吹来啦?”

    “老七,我给你拉买卖来了,这是我兄弟三郎。”

    伙计老七转向了三郎:“三先生,您想买点儿什么?”

    三郎看着柜台里堆着的白折儿,犹豫着:“我家大人说要松竹斋的白折儿”

    “松竹斋不是关了吗?你哭也哭不回来呀!”

    伙计附和着:“就是,一鸣兄说得对,这行儿里的人都知道,松竹斋是专卖字号,不过这两年也不行了,前些日子借了俄国银行的钱还不上,把铺子抵给了人家。”伙计说着拿起一张白折“我这个白折儿比松竹斋的不差,价钱可是便宜不少。”

    “看在咱们是老熟人的面子上,老七,给我兄弟拣好的拿,别让他回去交不了差。”

    “没得说,您就放心吧!”伙计答应得很是痛快。

    三郎看了看刘一鸣:“也只好先这么着了。”三郎显得十分的无可奈何,这么办在额大人那儿是否交得了差,他心里可真是没谱儿。

    秋月通过熟人打听到了张家的住处,前去拜访。

    张李氏正在卧室里整理换季的衣服,用人李妈走进来:“太太,门口有位小姐找您。”

    张李氏一愣:“是谁呀?”

    “没见过,南方口音,说是要见松竹斋的东家。”

    张李氏思忖了片刻:“请她进来吧。”

    李妈带着秋月进了院子,脚步声惊动了正在东屋临帖的张幼林。他隔着窗户看见了秋月,立刻就临不下去了,他搁下笔,目送着秋月进了客厅,心中打起了小算盘。

    厨房里,李妈沏上茶正要送进去,张幼林进来了,他端起茶盘:“我去吧。”

    李妈拦住他:“少爷,您这是干吗呀?”

    “您歇会儿,我给送进去。”张幼林端着茶盘小跑着出去了。

    李妈看着张幼林的背影嘀咕起来:“嘿,今儿少爷是怎么了,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客厅里,张李氏警觉地注视着秋月:“小姐,你找松竹斋的东家,有什么事儿吗?”

    “看来您就是了?”秋月试探着。

    “松竹斋是张家的产业,关张之前是我的小叔子张山林当掌柜的。”

    “那张仰山先生是您什么人?”

    “张仰山是我的公公。”

    秋月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她给张李氏跪下:“我可找到你们了!”

    张幼林端着茶盘推门进来,见到此番情景不觉愣住了。

    张李氏赶紧搀起秋月:“小姐快快请起,你这是怎么话儿说的?”

    秋月擦着眼泪:“我是来找张家报恩的,张仰山先生是我家的恩人。”

    张李氏心中顿生疑窦:“我公公已经过世了,你是”

    “张仰山先生救过我祖父郑元培的命,我叫郑秋月。”

    听到这句话,张李氏几乎惊呆了,随即百感交集:“哎呀!你是郑大人的孙女?快请坐,我们等你很多年了。”

    张幼林把茶盘放在八仙桌上:“秋月姐,请用茶。”

    秋月在这里见到张幼林颇感意外:“是你?”接着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你家?怎么以前没和我说过?”

    “以前你也没问过我啊。”

    “你们认识?秋月啊,这是我儿子;幼林呀,你爷爷给你讲过郑大人的事,秋月小姐是郑大人的孙女,按辈分,你该叫她姐姐。”

    秋月笑了:“婶婶,我们早以姐弟相称了。”又对张幼林说道:“幼林弟弟,姐姐今天来得匆忙,没顾上给你带礼物,容姐姐后补吧。”

    “姐姐客气了,请用茶。”张幼林礼貌地回答。

    三人落座,张李氏拉着秋月的手说:“我公公在世的时候,听他说过这件事儿,你祖父在八里桥打仗时受了伤,养伤在这儿住了一段时间,我公公跟郑大人挺谈得来,他们成了朋友。”

    秋月的脸上阴郁起来:“后来的事”张幼林赶紧接过话来:“我们都知道了。”

    “祖父对张掌柜感激不尽,他老人家交待过,只要郑家还有后人活着,无论如何要找到张家,替他向张家报恩”

    张李氏打断秋月的话:“看你说哪儿去了,什么报恩不报恩的,咱们应该像亲戚一样走动,不,比亲戚还亲,对了,你等等,你祖父还有东西放在这里,我去拿。”张李氏起身出了客厅,不一会儿就拿着两个卷轴回来了。

    张李氏给秋月展开卷轴:“这是宋徽宗的柳鹆图,这件是怀素和尚的西陵圣母帖,我公公临终前特意交待,如果有一天,郑家的后人找到张家,你们要记住,这其中一幅书画理应是郑家的。秋月,我们总算把你盼来了,请你任选一幅带走,我也算是完成了公公的临终嘱托,放下了一件心事。”

    秋月仔细看着书画,激动地感叹着:“真是无价之宝,祖父提到过这两件宝贝。”

    “请秋月小姐挑选吧。”张李氏催促着。

    秋月收起卷轴,放在八仙桌上:“关于这两幅书画,祖父也交待过,他老人家的态度很坚决,他说张家的救命之恩已经难以为报,郑家岂能再打书画的主意?这两幅书画理应是张家的。”

    张李氏着急了:“这怎么行?老人们之间的事我不了解,我只知道按照公公的遗言办事,你还是挑选吧。”

    “对不起,我也要按照祖父的遗言办事,请婶婶谅解。”

    张李氏一时没了主意:“这可怎么办?公公交办的事,总要有个结果要不然,秋月,你再想想?”

    秋月执著地摇摇头。

    张幼林站起来:“妈,秋月姐执意不要,您也别为难她,你们看这样好不好?这两幅书画先放这里,张家代为保管,这件事以后再商量,秋月姐可以随时来拿其中的一幅。”听了张幼林这番话,秋月的脸上有了笑容:“还是弟弟想得周到,就这样吧,我们以后再说。”

    他们三人叙谈了很长时间,秋月告辞的时候,张李氏、张幼林把她送出了大门外。目送着秋月乘坐的马车远去,张幼林仿佛觉得自己的心灵突然敞开了一扇窗,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他霎时明白了:长久以来,在灵魂深处,自己对秋月充满了温情和依恋

    山西按察使司衙门额尔庆尼的办公处,三郎抱着一个箱子,装出兴高采烈的样子走进来:“大人,您要的白折儿买回来了!”

    额尔庆尼从椅子上站起来,端着茶杯溜达过去,他一眼瞧见了箱子上的封条,脸立刻就变了:“这是松竹斋的吗?”

    三郎赶紧解释:“不是,额大人,您听我说,这松竹斋”额尔庆尼哪里听得进去三郎的解释,他大怒,把手里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你个没用的东西,居然拿我的话当儿戏?我点名儿道姓儿地让你到松竹斋去买,你却用这种烂货来糊弄我?”

    三郎一脸的委屈:“大人,您听我说,松竹斋已经关张了,听说是欠了人家的钱还不上”

    额尔庆尼打断他的话:“这我管不着,松竹斋的铺子关了,总还有货底子吧?你这混蛋为什么就不能想想办法?”

    三郎跪下,低声下气地回答:“大人,您别生气,我我脑子笨,实在想不出办法!”

    额尔庆尼在屋子里来回走着,越想越生气:“你这混账东西,连这点事儿都办不好,我养你还不如养条狗,现在你就给我回京城去,想什么办法我不管,这件事要是办不成,你也就不要回来了。”

    三郎站起来:“大人息怒,大人息怒,小的马上动身,办不成这件事,小的就死在外边。”三郎从额尔庆尼的办公处退了出来,此时,他连上吊的心都有了。

    在刑部衙门里,书吏王金鹏听完了伊万的陈述,什么也没说,他站起身来,倒背着双手从屋子的这头儿踱到那头儿,又从那头儿踱到这头儿。

    伊万焦急地看着他,又补了一句:“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松竹斋明摆着是在赖账。”

    王金鹏终于停下了脚步:“伊万先生,咱们明说吧,办这事儿,您打算出多少银子?”

    “出多少银子?您这是什么意思?”

    “伊万先生,您中国话说得这么好,难道真不知道这里头的意思?”王金鹏显然不大相信。

    伊万摇摇头:“真不知道。”

    “那您可算不上中国通,没学到家。”王金鹏想了想“伊万先生,要让您明白,看来,我得给您讲个故事。”

    “王大人,我是来告状的,不是来听故事的。”

    “您先听听嘛,话说当年福郡王讨伐西藏回来,到户部报销军费开支,户部的一个书吏,凑到福大人的耳朵边上,悄没声儿地提醒福大人出点儿血。”

    “出点儿血是什么意思?”伊万没听明白,用手比画了一下“刺福大人一刀?”

    “您瞧瞧,满拧!伊万先生,您可记好了,我可就教您这一回,”王金鹏清了清嗓子“出点儿血就是拿出点儿银子来。”

    伊万恍然大悟:“我明白啦,福郡王在西藏打完仗回来,到户部报销军费开支,户部的一个书吏,也就是您的同行,向福大人索要银子。”

    王金鹏点着头:“是这么回事。”

    “这人胆子不小,敢向福大人索贿?”伊万觉得这故事挺离奇。

    “是啊,福大人当时就怒了,指着书吏的鼻子说:你一个小小的书吏,竟敢向大帅我索贿,活腻歪了吧?”

    “嗯,我看他也是活腻歪了。”伊万愤愤地说。

    “可您猜怎么着?”王金鹏拿起茶碗喝了口茶“书吏说了,福大人,我这都是为了您好,您要是不赏我点儿银子,报销的事儿,在我手上保不齐就给您拖个三年五载的,皇上怪罪下来,您可就得蹲大狱!”

    “书吏有什么理由拖这么长时间?”

    王金鹏翻了翻眼睛:“要想找辙,那辙可就多了。”

    沉默了片刻,伊万追问:“后来呢?”

    “后来就简单了,福大人是个明白人,赏了书吏大笔的银子,军费也就很快报销了。”

    “福大人为什么不找书吏的上级讲理?”在伊万看来,这位福大人的脑子也忒不够使了。

    “这您又不懂了吧?”王金鹏凑到伊万的身边“咱打个比方,比方说来办事儿的人是客人,衙门是车,书吏是驾车的车夫,书吏的上级,堂官、司官就是那拉车的骡子,车夫,也就是我了,拿鞭子抽骡子,让它往哪儿走它就得往哪儿走,伊万先生,听明白了吧?”

    “我明白了,你这是让我也出点儿血。”

    王金鹏喜上心头:“您还真明白了,这年头儿干什么不得花银子啊?不然我凭什么为您办事儿?”

    伊万愤怒起来:“我是原告,凭什么要我行贿?这办不到!”

    王金鹏心里说,这洋生瓜蛋子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呢?他坐回到椅子上:“那就只当您没见过我,我也没见过您,咱们还是公事公办吧。”

    伊万站起身:“对,王大人,公事公办,我就不信打不赢这场官司!”伊万气愤地离开了刑部衙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