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永远的尹雪》之语言与语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全集中,开卷的永远的尹雪艳,是最“冷”的一篇。其他各篇,虽然也都采用客观叙述,虽然也都包含社会批评,但读者很容易感觉出作者对故事里人物的同情。惟独在永远的尹雪艳里,作者像是完全把自己隔离,冷眼旁观,采用全知叙事观点,不探入任一角色之意识内,只限于人物外貌言行与情节发展的具体客观之描述。永远的尹雪艳,是台北人中嘲讽意味最浓的一篇。此嘲讽意味,前后一贯,藉由全文之“语调”(tone)——即“叙述者”之口吻——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何谓“叙述者”我们时常误以为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就是小说的作者;叙述者所说的话,就是作者要说的话。其实并不尽然。特别是在讽刺文中,作者有时故意让叙述者道出与自己本意完全相反的话;而此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差距,最能拍击而产生嘲讽效果。

    在永远的尹雪艳里,白先勇就运用了这种让叙述者说反面话或歪扭话的嘲讽技巧。举数例如下:

    叙述者的话:

    尹雪艳总也不老不管人事怎样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

    作者的本意:

    孰能不老?即使像尹雪艳,外表看似没有改变,人人以为“永远”其实还不是自欺欺人。

    叙述者的话:

    尹雪艳名气大了,难免招忌,她同行的姐妹淘醋心重的就到处嘈起说:尹雪艳的八字带着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

    作者的本意:

    尹雪艳的八字确实带着重煞,使人家败人亡。这和她的名气大,招忌,倒没什么关系。

    叙述者的话:

    洪处长一年丢官,两年破产尹雪艳离开洪处长时还算有良心,除了自己的家当外,只带走一个从上海跟来的名厨司及两个苏州娘姨。

    作者的本意:

    尹雪艳真没良心。洪处长破产后,她不但离弃他,而且把她自己的一切家当与仆人都带走。

    叙述者的话:

    尹雪艳站在一旁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客人们,狂热的互相厮杀,互相宰割。

    作者的本意:

    尹雪艳毫不悲天悯人,观赏着客人们互相宰割。

    白先勇的另一种嘲讽技巧,即在叙事时故意使用成语、陈腔滥调以及夸张言语。成语或陈腔滥调如“五陵年少”、“两鬓添霜”、“一腔怀古的幽情”、“津津乐道”、“高朋满座”、“世外桃源”、“呆如木鸡”、“倾诉衷肠”等。夸张的比喻与描写更是俯拾皆是,给全篇小说带来含有喜剧意味的嘲讽效果。举例如下:

    望着天上的月亮及灿烂的星斗,王贵生说,如果用他家的金条儿能够搭成一道天梯,他愿意爬上天空去把那弯月牙儿掏下来,插在尹雪艳的云鬓上。

    用钻石玛淄串成一根链子,套在尹雪艳的脖子上,把她牵回家去。

    洪处长休掉了前妻答应了尹雪艳十条条件;于是尹雪艳变成了洪夫人。

    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

    即使是十几年前作废了的头衔,经过尹雪艳娇声亲切的称呼起来,也如同受过借封一般,心理上恢复了不少的优越感。

    尹雪艳的话就如同神谕一般令人敬畏。

    尹雪艳亲自设计了一个转动的菜牌,天天转出一桌桌精致的筵席来。

    轻盈盈的来回巡视着,像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

    (打麻将快输时)向尹雪艳发出讨救的哀号向尹雪艳发出乞怜的呼吁

    这种夸张得近乎滑稽的描写,是全篇揶揄语调之主流,呈现给读者一幅活生生的社会讽刺图画。

    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一文里,我探讨台北人的生死主题时,曾论及永远的尹雪艳这篇小说的寓意。为了方便,我将有关的几段抄录于下:

    细读台北人,我感触到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潜流于底层。白先勇把永远的尹雪艳列为第一篇,我觉得绝非偶然。这篇小说,固然也可解为社会众生相之嘲讽,但我认为“象征”之用意,远超过“写实”尹雪艳,以象征含义来解,不是人,而是魔。她是幽灵,是死神。她超脱时间界限:“尹雪艳总也不老”;也超脱空间界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她是“万年青”;她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子”白先勇一再用“风”的意象,暗示她是幽灵:“随风飘荡”、“像一阵三月的微风”、“像给这阵风薰中了一般”、“踏着风一般的步子”、“一阵风一般的闪了进来”而她“像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一身白色的衣衫,双手合抱在胸前,像一尊观世音”“踏着她那风一般的步子走出了极乐殡仪馆”等等,明喻兼暗喻,数不胜数。加上任何与她结合的人都不免败亡的客观事实,作者要把她喻为幽灵的意向,是很明显的。

    我之所以强调白先勇故意把尹雪艳喻为幽灵,即要证明台北人的底层,确实潜流着“一切皆空”的遁世思想。因为尹雪艳既是魔,既是幽灵,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就超越一个现实人物的言语动作,而变成一种先知者之“预言”(prophecy),也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作者对人生的评语。其功效有点像希腊古典戏剧中的“合唱团”(chorus),也类似莎士比亚马克白剧中出现的妖婆。

    所以,当尹雪艳说:

    “宋家阿姐,‘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谁又能保得住一辈子享荣华,受富贵呢?”

    这也就是高高在上的白先勇对人世的评言。而当“尹雪艳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地喷出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的互相厮杀[表面意思指打麻将],互相宰割”我们好像隐约听到发自黑暗古墓后面的白先勇的叹息:“唉,可怜,真正可怜的人类!如此执迷不悟!却不知终归于死!”人,皆不免一死。死神,一如尹雪艳,耐性地,笑吟吟地,居高临下,俯视芸芸众生,看着他们互相厮杀,互相宰割。然后,不偏不袒,铁面无私,将他们一个一个纳入她冰冷的怀抱。

    如此,永远的尹雪艳,除了表面上构成“社会众生相”之一图外,另又深具寓意,是作者隐形的“开场白”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我们采取了此篇的象征含义,而视尹雪艳为死亡之化身,则文中蕴育的那么一点诙谐性;完全丧失,全篇小说立刻变得“死一般的严肃”(deadserious)。许多原本夸张得近乎滑稽的比喻与描写,一下子变得不夸张,不滑稽,完全认真。尹雪艳真的变为“永远”不再是作者的反面话。她的言谈真的是“神谕”她真的是一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人们在她面前,真会发出“讨救的哀号”与“乞怜的呼吁”这些本来靠着夸张与故意的做作而激发讽刺效果的言语,突然之间一针见血地勾绘出人类与死亡的关系。可怜的人类,囿于生命之“有限”不论有多么重大的抱负,都无法与死神抗争。其无助、无能之处境,正是吴经理以苍凉沙哑的嗓子唱出的:

    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

    尹雪艳的公馆,是“世外桃源”给人“乐不思蜀的亲切之感”坐在沙发里,倚在柔软的丝枕上“人一坐下去就陷进了一半”“叫人坐着不肯动身”大家谈的是“老话”“都有一腔怀古的幽情”“好像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老朽得眼圈都已开始溃烂的吴经理,居然听信尹雪艳哄他的“干爹才是老当益壮”这句话,于是“心中熨帖了,恢复了不少自信”在这种描述里,作者对社会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