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于**喇嘛的反应还心存顾虑但箫云最终还是依照女皇的指示将事情如实禀告给了五世**。得知准葛尔易主的**喇嘛在客套的感谢了一番朝廷对拉萨的关心之后也只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去准葛尔配合中华朝廷一起进行劝解。而其本人并没有提出离开南京的意愿。**喇嘛的如此反应并没有出乎孙露的意料。孙露心知身为西藏宗教领袖的**喇嘛在政治上的野心可不似一个出家人一般的六根清净。对于现今拉萨为蒙古人所控制的局面亦是早就心存间隙。因此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喇嘛会和自己一样在这种时机选择坐壁上观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孙露本人亦心知肚明就对付蒙古人这一点来说**此刻是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上的。但这并不代表当共同的目标消失之后这条统一战线还能存在。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谈控制西藏后制横**的问题还为时尚早。对于身为中华帝国女皇的孙露来说开会在即的国会才是她这段时日心头最大的一件事。
对于中华帝国的国会来说有两项任务是最基本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是新一届内阁的确立;二就是新一轮《五年计划》的审议。前者关系到帝国各方势力在朝堂的权利体现后者则是帝国未来五年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因此无论是女皇、内阁大臣还是上下国会的议员均将这两个项目视作关系国家、社稷、民生的重中之重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时值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五月初一的国会召开还差不到十天的期限。女皇与内阁的全体大臣在英武殿上先行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对于与会的内阁大臣们来说这可能是本界内阁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因为再过数天新一界内阁便将在国会上诞生届时朝堂将生一系列的变化。有些大臣将继续留任有些则将从现有的位置上退下来。
虽说内阁即将面领重组但在座的众大臣却都显得坦然异常。事实上就算国会尚未召开可有关新内阁的最终结果对众人来说却已不算是什么秘密了。依照《弘武宪诰》的规定在国会中竞选争夺下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相并负责组织相应的内阁。而《宪诰》同时又规定地方议会选举国会议员采取某党只要在一省取得多数席位即可囊括该省全部国会议员名额。因此不少零散的小党派或社团均便选择了与大党派联合来增加自己身进入地方议会的机会。如此一来理论上帝国的每一个党派均拥有竞争的机会但在实际中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最终能得到国会议席的却只有复兴、东林等大党。
截止到弘武六年二月帝国国会76o个国会席位均已悉数得出其中2oo席为上国会议席。依照统计复兴党共得516席其中上国会席位112席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了中华帝国的执政党。而东林党则以198席上国会67席成为法定反对党。其余席位则分别由一些钦点国会议员或是在儒林享有盛誉却无心加入任何一个党派的学者缙绅所获得。如此结果之下内阁相的最终归属自然也就不再有什么悬念了。
不过饶是已知胜券在握卫冕相之位的陈邦彦依旧还是一副谦谦有礼的模样。复兴党能继续控制内阁固然是让他感到欣慰但在实际组阁时复兴党也不能真的就此支手遮天。为了日后五年内与国会之间的关系新内阁还是需要为反对党留一两个位置的。而对于陈邦彦本人来说这亦是他最后一次出任帝国相。按照《宪诰》规定相只可连任两届。第二次出任帝国相的他在重组新内阁的同时还需要为复兴党、为自己谋定好下一届的接班人才行。
当然作为帝国的相此刻陈邦彦的要任务是要为内阁之前五年的运作情况如实的禀告给女皇陛下。以求为这一届内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却见此时身处大殿之上陈邦彦正以抑阳顿挫的口吻将记载有弘武元年至弘武五年间帝国一系列收支账目的贴黄本悉数汇报给女皇与众大臣。所谓贴黄本乃是区别于数据浩繁之明细账的简约本原先是仅供皇帝阅览的专用本式。不过自中华朝以来女皇要求内阁做到账目清晰、明了、公开。内容简练的贴黄本也演变成了内阁向国会汇报账目的一种形式。
虽说是经过简化的简约本但一国的庶政涉及面及其广泛名目繁多。好在在场的女皇与众大臣对这些项目都比较熟悉因而听起来倒也不显得乏味。从兴建义务学校到扶持移民生计从黄河、长江流域的水利修建到在沿海船场下水的巨型龙舰几乎贴黄本上面的每一条项目都相应代表着帝国这五年来的一项功绩。难怪在场的群臣越是听到后头表情便越的激昂起来。然而当陈邦彦高声念道:“弘武元年岁入银元四千三百万支出三千五百四十万;弘武二年岁入银元七千三百万支出五千五百四十万……弘武五年岁入银元八千四百万支出七千六百万。”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出了一阵息嘘之声。这声音即是惊叹于帝国收入的丰厚同时也是在惊讶于帝国这写年花销之巨大。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得端坐在龙椅上的孙露在听完嘶了嘶牙之后当即忍不住调侃道:“呀朕可没想到帝国除了会赚钱这花钱的本事也不小呢。”
“陛下圣明我朝向以来体恤百姓。由于前朝战乱不断中原破坏严重。陛下您为了让中原百姓回复元气不但免除了不少地区的税赋还另外出资在受战乱波及的地区兴修水渠、堤坝等农用设施。让各地的百姓都受到了朝廷的恩惠。陛下这些钱花得值得啊。”农林尚书沈廷扬率先起身进言道。在他看来帝国的花销虽大但相应得到的效果同样也是十分明显的。
“是啊陛下您为了让帝国的孩童能有读书的机会。几乎在帝国的每一个府县都设立了相关的义务学校。此诚造福后代之盛举啊!”朱舜水跟着附和道。身为文教尚书的他亦心知肚明在这一系列的账目之中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