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之前告老还乡?”我心中微微有了一些印象,似乎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当时我还记得那个张侍郎,也实在是年纪大了,老眼昏花,耳朵又聋了,头发花白,做不了什么事儿,就让秦兰亭帮我赏赐他一些银两,让他回乡养老去了。
李万山像是想了什么,说道:“启禀娘娘,臣的第一封奏章就是在八日之前送出,大约在七日之前到达张侍郎手中的。”
“哦?”我想:要是李万山说的是真的的话,那么张侍郎忽然告老还乡,多半与这件事有牵连了。毕竟时间不早不晚,恰巧在李万山奏章送到的时候,张侍郎就告老还乡,若说两者之间没有联系,那实在是不可能的。
李万山又说道:“太后娘娘,为了证明臣所言都属实,臣这次来京,特意把帮臣送信的那个衙差也带来了。娘娘要是有任何疑问,可以问他。”
我缓缓点点头,说道:“宣——”于是,钱三尖刻着嗓子嚷道:“传李万山李大人带来的衙差上殿!”紧接着,就有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精壮汉子上朝来。那个汉子走进来,立刻磕头道:“小臣山西巡抚府总捕头谢四海,叩见太后娘娘,太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颔首说道:“罢了,谢四海,你起来回话吧。”
“谢谢太后!”谢四海诚惶诚恐站了起来,低眉敛目,等着我问话。
我问道:“谢四海,李万山说是你帮他把奏章送往京城的,那么你告诉哀家,你分别把那三封奏章,送到什么地方去了?”
“是。”谢四海说道:“启禀娘娘,小臣分别把那三封奏章送给了户部侍郎张大人,户部尚书岑大人,还有丞相崔大人。”谢四海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很自然,一点也不似作伪。
我想了想,问道:“你把书信交给几位大人的时候,还有谁可以作证?”
谢四海说道:“启禀娘娘,小臣把第一封奏章交给张侍郎的时候,是亲自交到他手上的。张侍郎的样貌,小臣还记得。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一片,说话有些缓慢。我当时还向他陈述了灾情的严重,张侍郎说一定会把这封奏折在明日早朝时候,上奏给朝廷。小臣这才离开侍郎府走了的。当时侍郎府邸的很多人,都曾经看到了小臣。”
我点点头,问道:“那么其余两位大人呢?你也去过其他两位大人的府中,亲自把奏章交给了两位大人么?”
“这倒是没有。”谢四海说道:“回禀娘娘,我把信送给岑大人的时候,是送到尚书府门前,就有管家出来,问我要做什么。小臣就告诉管家,我是来送奏章给岑大人的,事关重大。管家说岑大人不在府中,就由他代收下奏章,说是一定会转交给岑大人。”
“我家管家?”岑尚书愕然道:“你看到的我家管家是什么样子的?”
谢四海说道:“岑大人家的管家四十左右年纪,看上去文质彬彬,身材微胖,有三缕胡须,穿着绸布衣衫,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
岑尚书说道:“谢捕头,我想你是弄错了吧。我家管家根本就不是男人,她今年三十七岁,是我妻子的弟媳妇。我妻弟死的早,我夫人可怜他媳妇儿可怜,就把她从乡下接到这京城,让她打理我府中的大小事务。她向来不管我的公事,又怎么会去我府邸前面接了谢捕头的奏章呢?”
谢四海很是惊讶,不知道说什么好。岑尚书又说道:“要是娘娘、皇上有怀疑,谢捕头不相信,可以派人去我家查探。谢捕头说的那个人,我根本就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人当然更不是我岑家的人了。所以说谢捕头的那封奏章,根本就没有到我手里,我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啊。”
“好了,先别纠缠这件事。谢捕头,你说给岑大人你的奏章,是给了他的管家,那么给崔大人的,可是送到他手中了么?”通过谢四海和岑尚书描述的差异,我觉得这件事情有问题。
“是,太后娘娘,”谢四海说道:“启禀娘娘,小臣给崔大人的书信,却是送到崔大人手中的。只是当时小臣并没有赶到丞相府,在路上的时候,遇到崔大人的轿子,小臣就上前去,把奏章交给了崔大人。当时,周围所有的人都说,这是崔大人的轿子,小臣觉得应该是错不了的,心中又怕我家大人惦记着,就把奏章交给后,把山西的灾情略微说了一下,小臣就告退了。”
崔文杰听谢四海说完,刚刚要说什么,我对着他摆摆手,说道:“谢四海,你说当时你是在半路之上,把奏章交给崔大人的,那么哀家问你,你当时可有看到崔大人的样貌么?”
谢四海摇摇头,说道:“不曾。不过我倒是听到过崔大人说话,小臣从小就耳聪目明,一旦见过的人,听过的声音,就再也忘记不了了。所以,只要崔大人再说一句话,小臣一定能记得清清楚楚。”
我对着崔文杰点点头,崔文杰问谢四海说道:“你说你听过的声音,一定能记得清清楚楚么?”
“是。”谢四海回答道。
“好,那么老夫问你,老夫是谁?”崔文杰问道,他的声音没有那么友善。谢四海却愕然道:“这位大人,你的声音下官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所以并不认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
崔文杰定定说道:“你不是说你在路上截住轿子,把奏章给了崔文杰崔大人么?老夫就是崔文杰。可是,老夫并不曾在路上遇到你拦轿递送奏章,也并不曾经见过你。你何苦来冤枉老夫,说是把奏章给了老夫呢?”
谢四海忙拱手行礼道:“崔大人,下官并没有也不敢冤枉崔大人。我当时把奏章递送的时候,当时周围所有的人都说是崔大人的轿子。我也的确把奏章交给了那个崔大人。可是,我可以作证,那个崔大人的声音,和今个儿朝堂之上崔大人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那个人的声音要尖刻一些,而崔大人的声音更苍老一些。”
“太后娘娘、皇上做主,老臣并没有收到那么一封奏章。要是收到那封奏章,这救民于水火的事情,老臣怎么敢不上报朝廷?”崔文杰说道。
我点点头,把我的另外一个疑惑问了出来:“李万山,你既然是秦兰亭的学生,为什么递送奏章不给秦大人,而给另外几位大人?”
李万山说道:“启禀娘娘,第一秦大人并不管理户部的这些事儿,这些向来是由崔大人和户部掌管,下官不敢越俎代庖。第二,前些日子秦大人的老父病逝,秦大人并不在京城。秦大人是前几天才回来的,我见上奏了三封奏折都没有回复,而又听说秦大人已经回来了,这才匆匆上京求见大人,请他带我面圣。”
崔文杰说道:“启禀太后娘娘,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前几天秦大人回乡奔丧,他原本还想为父守孝三年。他父亲临终留下遗言,让秦大人好生在朝中做官,为百姓谋福祉,这三年的孝期就不必守了。秦大人料理完老父后事,就匆匆赶了回来。因为娘娘前些日子身子有恙,所以并不知道这回事儿。”
我听到他们这么说,总觉得这件事不像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谢四海说他屡次三番上当受骗,把奏章送错了地方,显然是有人在背后,不想让这奏章到达我这里,可是这个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说,是和李万山有仇的人做的?纵然是和李万山有仇,也不该拿着山西百姓的生死来报复,这个人这么做,到底是有些丧心病狂了。
我正色问道:“李万山,你告诉哀家,是不是你曾经得罪过什么人,以至于有人报复打击,故意截住了奏章,不让送进皇上这里?”
李万山想了想,说道:“娘娘,微臣在官场之上,得罪人那也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微臣却没有什么仇人,非要置下官于死地不可,更没有谁会这么狠心,要拿山西百姓的死来报复。更何况,那个人似乎对四海的行踪完全掌握,又能在京城用这样的法子截住奏章,可见一定是在京城有一定势力的人所为。下官外放多年,很少与京城的大人们打交道,又怎么会得罪京城的大人们呢?”
李万山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可是那个截住奏章的人,既然不是冲着他去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冲着皇上、冲着我,冲着朝廷来的。像是李万山说的,这个人在朝廷中应该是有势力的,可是是谁呢?
我想起谢四海说,他的第一封书信是送到张侍郎手中的,而张侍郎在收到奏章的第二天,就告老还乡,张侍郎虽然年纪大,我一直劝他不妨还乡告老,回去向儿孙福,但是张侍郎始终不肯,为什么现在忽然之间,在收到奏章的第二天就要辞官呢?难道是说,他受到了什么威胁?有人威胁他不许他把那奏章呈上来,还威胁他要他必须告老还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岑尚书忽然说道:“娘娘,李大人这么说,微臣倒是想起一件事来,是关于张侍郎的。微臣当时也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所以也没有跟任何人提起。刚刚李大人和谢捕头的话,倒是提醒了下官。这件事,恐怕和张侍郎的辞官有关系。”
我示意岑尚书继续说下去,岑尚书继续说道:“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微臣记得张侍郎特意来微臣府中探望微臣。微臣特意嘱咐厨房做了酒菜,与张侍郎一起饮酒。当时,张侍郎就有些怪异。他曾经问过微臣,问微臣子孙与百姓之间,哪个要重要。微臣还记得当时回答的是只要能视百姓为子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